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

被引:96
作者
李三忠 [1 ,2 ]
索艳慧 [1 ,2 ]
刘鑫 [1 ,2 ]
戴黎明 [1 ,2 ]
余珊 [1 ,2 ]
赵淑娟 [1 ,2 ]
马云 [1 ,2 ]
王霄飞 [1 ,2 ]
程世秀 [1 ,2 ]
安慧婷 [1 ,2 ]
薛友辰 [1 ,2 ]
熊莉娟 [1 ,2 ]
曹现志 [1 ,2 ]
许立青 [1 ,2 ]
机构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盆地群; 深海盆地; 陆架盆地; 盆地动力学;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南海发育有众多的新生代盆地,按发育位置,总体可分为陆架盆地、陆坡盆地和深海海盆,陆架、陆坡盆地成因上与大陆边缘的裂解、转换密切相关,可分为走滑拉分-伸展盆地群、挤出-断陷盆地群、伸展-俯冲挠曲型盆地群,这些盆地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不同阶段的洋盆群,西南次海盆发育程度低,中央次海盆发育程度高,因而南海盆地群的盆地动力学不是单一的动力学机制下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多变。这些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神狐、南海、东沙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角度不整合分布,且这些角度不整合时空上存在一定迁移规律。伴随着盆地构造迁移演化,断裂、岩浆、沉积沉降中心、成藏、灾害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跃迁规律。南海成因的动力学背景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板块动力因素既有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菲律宾海板块楔入的影响,又有西侧印度洋板块斜向俯冲、洋中脊俯冲,还可能有北侧青藏高原隆升、大陆块体挤出的影响;同时,深部底侵、拆沉、地幔柱、地幔水化过程等地幔动力学背景也不可忽视。最终提出南海海盆的开启模式可能为走滑拉分模式,与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关系更为密切。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78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65 条
[51]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附视频 [J].
李武显 ;
周新民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2) :45-50
[52]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断裂与油气藏 [J].
朱伟林 ;
江文荣 .
石油学报, 1998, (03) :18-22+4
[53]  
南海新生代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盆地[J]. 姚伯初.南海地质研究. 1998(00)
[54]  
南海西南部人字形走滑断裂体系和曾母盆地的旋转构造[J]. 吴进民.南海地质研究. 1997(00)
[55]   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中新世抬升的时间序列 [J].
陈文寄 ;
李齐 ;
汪一鹏 .
地质论评, 1996, (05) :385-390
[56]   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的演化 [J].
钟建强 ;
黄慈流 ;
詹文欢 ;
古森昌 ;
刘海龄 ;
刘帝光 .
海洋与湖沼, 1996, (03) :271-278
[57]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 [J].
姚伯初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2) :1-13
[58]   南海及邻域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 [J].
刘以宣,钟建强,詹文欢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4, (04) :1-14
[59]   南海北部边缘叠合式盆地的发育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茹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8, (01) :22-31
[60]   红河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研究(一)——现代活动概貌和活动断裂证据 [J].
C.R.艾伦 ;
韩源 ;
K.E.西 ;
张步春 ;
A.R.格拉斯比 ;
朱成男 .
地震研究, 1984, (01) :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