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

被引:17
作者
杨用钊 [1 ]
李福春 [1 ]
金章东 [2 ]
王梅农 [3 ]
曹志洪 [4 ]
代静玉 [1 ]
冉炜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3] 苏州市土壤肥料站
[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古土壤; 古水稻土; 粘土矿物; 中全新世; 绰墩农业遗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5 [土壤分类学、土壤类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前人研究认为,在长江下游地区绰墩农业遗址的全新世地层中存在2个古水稻土层,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土壤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证据。为了寻找土壤学证据,在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P-01垂直剖面中连续采集了12个样品,分别测定了全氮(TN)含量、总有机碳(TOC)含量、粒度组成、质量磁化率以及粘土矿物组成。结果显示,从剖面底部(200cm)到100cm处和从57cm处到现代土壤表层,TOC,TN,TOC/TN比值、高岭石含量以及高岭石/伊利石(K/I)比值两次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它们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有可能说明P-01剖面中包含着两次成壤过程第1次形成了古土壤层(160~100cm),第2次形成了现代水稻土(57cm~现代土壤表层)。但TOC和TN以及水稻植硅石资料不支持在深度57~42cm段存在古土壤的观点。从200cm到130cm处,磁化率和粘粒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此处具有长期淹水的特征。现代水稻土的研究表明,水稻田排水过程中可能使部分粘粒被带走流失。因此,粘粒含量从200cm到130cm处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能与中全新世的人工排水有关。研究资料与考古学、孢粉学和植硅体资料共同说明,该古土壤层(160~100cm)很可能是古水稻土。古水稻土的确认将为农业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864 / 8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卢佳
    胡正义
    曹志洪
    杨林章
    林先贵
    董元华
    丁金龙
    郑云飞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1) : 109 - 117
  • [2] 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硝化活性的比较
    胡君利
    林先贵
    褚海燕
    尹睿
    张华勇
    曹志洪
    胡正义
    [J]. 土壤学报, 2005, (06) : 1044 - 1046
  • [3] 珠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的再思考
    李宁利
    [J]. 四川文物, 2005, (06) : 32 - 37
  • [4]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张瑞虎
    [J]. 古生物学报, 2005, (02) : 314 - 321
  • [5]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张强
    刘春玲
    朱诚
    姜彤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4) : 9 - 15
  • [6]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王张华
    陈杰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 537 - 545
  • [7] 从孢粉、藻类化石组合看长江三角洲第一硬质粘土层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
    覃军干
    吴国瑄
    郑洪波
    李从先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 546 - 554
  • [8] 粒度分组:提取古环境变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
    李福春
    谢昌仁
    冯家毅
    杨用钊
    [J]. 地球化学, 2004, (05) : 477 - 481
  • [9]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
    丁金龙
    [J]. 东南文化, 2004, (02) : 19 - 23
  • [10] 太湖平原全新世中晚期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文化——以苏州绰墩遗址为例附视频
    萧家仪
    郭平
    王丹
    张瑞虎
    丁金龙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 91 -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