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30
作者
于学峰 [1 ]
周卫健 [1 ]
刘晓清 [2 ]
郑艳红 [3 ]
宋少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
泥炭; 粒度; 灰分; 古气候; 冬季风;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6.012
中图分类号
P618.117 [泥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将红原泥炭地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与典型风成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与典型风成沉积(如黄土、古土壤)相似,而与湖泊沉积以及河流沉积有较大差异。环境判别参数也显示泥炭灰分来源为风成的。据此,作者认为该地区泥炭沉积中的灰分物质是风成堆积,进而提出该地区泥炭灰分含量可以指示冬季风强度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64 / 8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全新世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季风的演变 [J].
洪冰 ;
林庆华 ;
洪业汤 ;
朱咏煊 ;
王羽 ;
冷雪天 .
地球与环境, 2004, (01) :42-49
[2]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 [J].
孙广友 ;
罗新正 ;
R.E.Turner .
沉积学报, 2001, (02) :177-181+206
[3]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孙东怀 ;
鹿化煜 ;
David Rea ;
孙有斌 ;
吴胜光 .
沉积学报, 2000, (03) :327-335
[4]   中国泥炭资源蕴藏的空间格局分析 [J].
胡金明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2) :144-146
[5]   中国泥炭资源 [J].
尹善春 .
地学前缘, 1999, (S1) :116-124
[6]   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 [J].
鹿化煜 ;
安芷生 .
沉积学报, 1999, (02) :61-67
[7]   红原Ⅰ、Ⅱ泥炭地植被生态特征与泥炭堆积 [J].
何光荣 .
四川地质学报, 1999, (01) :59-62+64
[8]   青藏高原东北部30ka以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序列 [J].
阎革 ;
王富葆 ;
韩辉友 ;
曹琼英 ;
李升峰 ;
周卫健 ;
D.J.Donahue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2) :111-117
[9]   若尔盖高原区泥炭地的孢粉组合及古植被与古气候 [J].
王曼华 .
地理科学, 1987, (02) :147-155+198+97
[10]  
Weijian Zhou,Xuefeng Lu,Zhengkun Wu,Lin Deng,A. J. T. Jull,D. Donahue,W. Beck.Peat record reflecting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the Zoigê Plateau and AMS radiocarbon dating[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