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北部帕米尔东北缘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研究

被引:16
作者
潘家伟 [1 ]
李海兵 [1 ]
JVander Woerd [2 ]
孙知明 [3 ]
裴军令 [3 ]
司家亮 [1 ]
邱祝礼 [1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Strasbourg
关键词
帕米尔-西昆仑; 西南天山; 构造地貌; 活动构造; 变形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931.2 [构造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的汇聚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地区造成了强烈的陆内变形,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构造地貌。文章在卫片解译、DEM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观察与测量,对帕米尔东北缘的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在英吉沙地区,通过测量地貌变形面计算出英吉沙背斜隆起高度约为230m,并利用面积平衡法估算出英吉沙背斜的最小构造缩短量约为110m,参考前人的年代学数据计算出英吉沙背斜在中更新世以来的最低隆升速率约为0.23mm/a,最小构造缩短速率约为0.11mm/a;2)在帕米尔前缘,乌泊尔断裂为一条伴随右旋走滑分量的逆冲断裂,该断裂的右旋走滑作用错断了古近纪地层及流过断裂的河流,通过测量单次地震造成的水系错断量并参考前人研究的该地区大震复发周期约为1000年,估算出该断裂的平均走滑速率为4.0~6.8mm/a,并推测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大约在2.2~3.0Ma以前;3)对喀什地区构造地貌特征的观察与研究表明,明尧勒-喀什背斜和阿图什-踏浪河背斜可能分别为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山山前冲断带和西南天山山前冲断带的前缘,该地区以西,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山和西南天山两大构造系统已经发生了碰撞和拼贴。
引用
收藏
页码:586 / 59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喀什北缘南天山冲断带构造变形分析 [J].
钱俊锋 ;
肖安成 ;
程晓敢 ;
王亮 ;
张微 ;
孟立丰 ;
姚琪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04) :538-544
[2]   新疆境内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早侏罗世走滑的古地震证据 [J].
乔秀夫 ;
李海兵 ;
王思恩 ;
郭宪璞 ;
司家亮 ;
宗文明 .
地质学报, 2008, (06) :721-730
[3]   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 [J].
李海兵 ;
JVan der Woerd ;
孙知明 ;
ASMriaux ;
PTapponnier ;
FJRyerson ;
司家亮 ;
潘家伟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197-213
[4]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J].
苗继军 ;
贾承造 ;
侯向辉 ;
王招明 ;
邹才能 ;
汤良杰 ;
宋玉斌 .
地质科学, 2007, (04) :740-752
[5]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 [J].
潘家伟 ;
李海兵 ;
Jerome Van Der Woerd ;
孙知明 ;
裴军令 ;
Laurie Barrier ;
司家亮 .
地质通报, 2007, (10) :1368-1379
[6]   中国西南天山西域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地质意义 [J].
陈杰 ;
RVHeermance ;
DWBurbank ;
KMScharer ;
王昌盛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576-587
[7]   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制约 [J].
李海兵 ;
Franck Valli ;
刘敦一 ;
许志琴 ;
杨经绥 ;
Nicolas Arnaud ;
Paul Tapponnier ;
Robin Lacassin ;
陈松永 ;
戚学祥 .
科学通报, 2007, (04) :438-447
[8]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J].
李海兵 ;
杨经绥 ;
许志琴 ;
孙知明 ;
Paul TAPPONNIER ;
Jerome VAN DER WOERD ;
AnneSophie MERIAUX .
地学前缘, 2006, (04) :59-79
[9]   西南天山明尧勒背斜的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 [J].
陈杰 ;
Scharer K M ;
Burbank D W ;
Heermance R ;
王昌盛 .
地震地质, 2005, (04) :530-547
[10]   塔西南山前晚新生代构造生长地层与变形时代 [J].
刘胜 ;
汪新 ;
伍秀芳 ;
邱斌 .
石油学报, 2004, (05)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