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玉树MS7.1地震及其余震的双差定位研究

被引:35
作者
王未来
吴建平
房立华
王长在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双差定位; 余震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6 [测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大地震发生后,周边固定观测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到大量余震事件,由于受台站分布、速度结构研究不足以及震相拾取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台网常规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很难从中获得有关余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余震活动趋势的正确认识.本文利用固定台站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H-K扫描和反演对震区附近地下速度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震区附近下方的结构特征.同时利用玉树地震序列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玉树地震的主震深度为13km,余震序列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北西西向分布,长度约100km,多数余震集中分布在5~20km的范围内.结合地下速度结构,可推断此次地震主要错断了上地壳的高速地层.在断层西段(33.3°N,96.2°E)附近,余震几乎呈现垂直向下的柱状分布,推断此处出现粉碎性破裂且破裂从地下25km处贯穿到地表.
引用
收藏
页码:1037 / 10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形变场特征研究 [J].
刘云华 ;
单新建 ;
屈春燕 ;
张桂芳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10) :1310-1320
[2]   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J].
刁桂苓 ;
王晓山 ;
高国英 ;
聂晓红 ;
冯向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8) :1778-1783
[3]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震源过程 [J].
张勇 ;
许力生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7) :819-821
[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J].
刘超 ;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震学报, 2010, (03) :366-368
[5]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J].
黄媛 ;
吴建平 ;
张天中 ;
张东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42-1249
[6]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J].
黄媛 ;
杨建思 ;
张天中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162-169
[7]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周永胜 ;
尹京苑 ;
甘卫军 ;
陈桂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29-636
[8]   首都圈地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对地震成核的意义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胡平 ;
周永胜 ;
陈桂华 ;
甘卫军 .
科学通报, 2005, (08) :788-792
[9]   大别造山带壳幔界面的断错结构和壳内低速体 [J].
刘启元 ;
Rainer Kind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Kurt Wylegalla ;
赖院根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4) :304-313
[10]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