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黄土区坡面整地和植被类型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25
作者
冯天骄 [1 ,2 ]
卫伟 [1 ]
陈利顶 [1 ]
于洋 [1 ]
杨磊 [1 ]
张涵丹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整地方式;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土壤改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合理的坡面整地和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改善土壤状况,进而促进植被生长和生境改善。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和整地方式下的土壤属性变化规律,对于揭示整地-植被-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基于外业采样和室内测定的方法,测定了样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酸碱度,对比和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整地方式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变化的总体规律是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1m养分平均含量只有表层含量的43.1%—86.8%,除此之外全磷、全钾养分含量还具有波动性、富集性等特点;(2)整地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整地方式下养分含量依次为: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反坡台,植被类型养分对比结果:柠条>油松>山杏>侧柏,同时发现整地方式对速效养分的影响较大,而植被恢复对全量养分的影响占主导优势;(3)植被对不同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响应:分析植被的养分利用特点,发现侧柏对磷素的消耗较大,柠条对钾素的消耗较大,并且发现有机质含量存在波动层、渐变层和稳定层等分布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216 / 322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卫伟 ;
余韵 ;
贾福岩 ;
杨磊 ;
陈利顶 .
生态学报, 2013, 33 (20) :6462-6469
[2]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J].
张彦军 ;
郭胜利 ;
南雅芳 ;
李俊超 .
生态学报, 2012, 32 (18) :5777-5785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J].
信忠保 ;
余新晓 ;
张满良 ;
李庆云 ;
李海光 .
干旱区研究, 2012, 29 (03) :379-384
[4]   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性质研究 [J].
罗歆 ;
代数 ;
何丙辉 ;
刘秀华 ;
唐寅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1) :64-69+91
[5]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地果园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 [J].
杨洁 ;
喻荣岗 ;
谢颂华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3) :18784-18786+18802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J].
马云 ;
何丙辉 ;
陈晓燕 ;
史志民 ;
何建林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6) :118-122
[7]   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和空间异质性 [J].
胡忠良 ;
潘根兴 ;
李恋卿 ;
杜有新 ;
王新洲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187-4195
[8]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土壤养分垂直变异特征研究 [J].
文波龙 ;
任国 ;
张乃明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01) :78-81+93
[9]   反坡梯田整地效果的探讨 [J].
张维国 ;
曹丽萍 .
防护林科技, 2008, (05) :126+130-126
[10]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 [J].
连纲 ;
郭旭东 ;
傅伯杰 ;
虎陈霞 .
生态学报, 2008, (03) :946-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