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58
作者
罗歆
代数
何丙辉
刘秀华
唐寅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机械组成; 微团聚体; 土壤肥力; 缙云山;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1.01.053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随深度增加其pH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碳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养分全量,除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土壤养分全钾含量外,自上而下土壤养分全量逐渐降低;灌木林地的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地的速效钾含量最高。灌木林地、针阔混交林地和农地土壤质地为轻粘土,阔叶林地与楠竹林地土壤质地为中壤土,以A层为例,物理性粘粒(<0.01mm)含量依次为:农地(68.34%)>灌木林(62.38%)>针阔混交林(56.82%)>常绿阔叶林(51.78%)>楠竹林(24.52%)。土壤总孔隙度变动范围在56.82%~78.23%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变动范围在11.31%~16.21%之间,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土壤微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01~0.5mm之间,以A层为例,团聚度大小为灌木林(57.45%)>农地(对照)(53.85%)>针阔混交林(50.16%)>常绿阔叶林(31.46%)>楠竹林地(6.4%),分散系数为灌木林(15.82%)<农地(对照)(21.02%)<针阔混交林(36.43%)<常绿阔叶林(42.74%)<楠竹林(43.17%)。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土壤的合理利用,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9+91 +9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缙云山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J].
陈晨 ;
高明 ;
郑杰炳 ;
陈凌静 ;
李东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3) :88-92
[2]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分析 [J].
储小院 ;
王玉杰 ;
刘楠 ;
齐娜 ;
杨小梅 ;
申彦科 .
土壤通报, 2009, 40 (06) :1240-1244
[3]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J].
张社奇 ;
王国栋 ;
张蕾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5) :91-95
[4]   缙云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J].
孙艳红 ;
张洪江 ;
程金花 ;
王玉杰 ;
石健 ;
程云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2) :106-109
[5]   重庆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结构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 [J].
王云琦 ;
王玉杰 ;
张洪江 ;
肖江伟 ;
吴云 ;
陈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3) :40-45
[6]   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J].
刘鸿雁 ;
黄建国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37-42
[7]   巫溪县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J].
陈晓燕 ;
史志民 ;
何丙辉 ;
魏朝富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1) :296-300
[8]   安吉山地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J].
蒋文伟 ;
周国模 ;
余树全 ;
钱新标 ;
盛文明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4) :73-76+100
[9]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钱新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12-14+30
[10]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演变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1) :112-1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