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南秦岭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成因新认识——来自单个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22
作者:
刘家军
[1
,2
]
吴胜华
[1
,2
]
柳振江
[1
,2
]
苏文超
[3
]
王建平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毒重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南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7 [稀土元素和分散元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对毒重石、钡解石、重晶石及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都变化于90~310℃,主要集中范围为120~220℃。尽管如此,毒重石、钡解石的形成温度峰值比重晶石高出40℃,而石英的形成温度分布较均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虽变化于1%~15%NaCleqv,但毒重石、钡解石和石英样品中的盐度值普遍大于5%NaCleqv,而重晶石中的盐度值小于5%NaCleqv的样品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NaCl-H2O型包裹体为主,而毒重石中富含大量N2-CO2-H2S-CH4等复杂组分水溶液型包裹体,显示出毒重石与重晶石在成矿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由此笔者明确提出,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形成毒重石矿床主要机制的新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222 / 238
页数:1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