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区域格局

被引:23
作者
曹丽哲 [1 ,2 ]
潘玮 [1 ,2 ]
公丕萍 [3 ]
常贵蒋 [1 ,2 ,4 ]
李裕瑞 [1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4] 百色学院
[5]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县域; 经济发展活力;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乡村振兴;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贫困县;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21.04.005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县域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尺度单元,发展活力是透视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视角。文章融合国内外关于区域/社区发展活力指数的构建方法,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三产发展、财税收支、金融发展、公共服务等维度建立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2015年全国分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差异化格局特征、活力指数与反映贫困状况的多维发展指数的关系,建立经济发展活力的问题区域识别方法,识别活力指数相对较低的问题区域。研究表明:(1)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指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北方能矿资源富集地区相对较高;(2)贫困地区的活力明显低于非贫困地区,贫困县活力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42%、非贫困县的70.95%,活力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62(P<0.01);(3)共识别出综合活力低值区(47个,2.52%)、农业活力低值区(291个,15.58%)、涉农复合低值区(411个,22.00%)、非农涉工低值区(151个,8.08%)、三产引发低值区(57个,3.05%)以及财税金融低值区(251个,13.44%)等六类经济发展活力的问题区域,涉及1 208个县域单元,占研究区数量的64.29%。鉴于活力指数的区域差异性和类型差异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差异特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县域发展模式和乡村振兴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中国县域贫困综合测度及2020年后减贫瞄准 [J].
周扬 ;
郭远智 ;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18, 73 (08) :1478-1493
[2]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637-650
[4]   社区总体营造视野下乡村活力的维系与提升——基于新旧“莫干乡村改进实践”的案例比较 [J].
李敢 .
城市规划, 2017, 41 (12) :90-96
[5]   论乡村重构 [J].
龙花楼 ;
屠爽爽 .
地理学报, 2017, 72 (04) :563-576
[6]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J].
刘彦随 ;
严镔 ;
王艳飞 .
经济地理, 2016, 36 (07) :1-8
[7]   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 [J].
王婧 ;
李裕瑞 .
地理学报, 2016, 71 (04) :621-636
[8]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 [J].
刘艳华 ;
徐勇 .
地理学报, 2015, 70 (06) :993-1007
[9]   经济活力研究文献综述 [J].
易伟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0) :38-39
[10]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J].
李裕瑞 ;
王婧 ;
刘彦随 ;
龙花楼 .
地理学报, 2014, 69 (02) :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