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效吸收和利用磷素的生理机制

被引:28
作者
郭程瑾 [1 ]
李宾兴 [1 ]
王斌 [2 ]
李雁鸣 [1 ]
肖凯 [1 ]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国家救灾备荒种子管理中心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磷吸收高效; 磷利用高效; 生理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典型的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对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磷素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缺磷条件下,与低效型品种(L)相比,吸收高效型品种(Ha)和利用高效型品种(Hu)较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与各自较强的磷吸收能力和磷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在缺磷条件下,单株次生根数以Ha最多,次生根系粗度(根系半径)和单位土体根系干重均以Ha最大,Hu次之,L最小。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的根系TTC还原力、可溶蛋白含量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化酶(APase)活性均以Ha最高,Hu次之,L最低。随着生长进程,叶片的APase活性不断增加,在缺磷条件下,各测定时期均以Hu最高。可见Ha在磷胁迫下对磷素吸收量的增加,是根系形态和根体构型改变、土壤中难溶性磷活化效率增加的结果;Hu磷利用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叶片较高APase活性相对改善植株磷的代谢周转和再利用能力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827 / 8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不同拟南芥磷营养效率的差异及其营养机理初探 [J].
阎秀兰 ;
徐芳森 ;
王运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6) :625-628
[2]   水稻磷效率差异的生理生化特性 [J].
林文雄 ;
石秋梅 ;
郭玉春 ;
梁义元 ;
何华勤 ;
陈芳育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06) :578-583
[3]   低磷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J].
潘晓华 ;
刘水英 ;
李锋 ;
李木英 .
作物学报, 2003, (05) :770-774
[4]   水稻耐低磷机理的初步研究 [J].
曹黎明 ;
潘晓华 .
作物学报, 2002, (02) :260-264
[5]   广东大豆地方种质磷效率特性研究不同大豆基因型冠部、根部磷效率特性差异及其与植株磷效率特性的关系 [J].
童学军 ;
卢永根 ;
严小龙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0, (04) :49-54
[6]   植物根构型特性与磷吸收效率 [J].
严小龙 ;
廖红 ;
戈振扬 ;
罗锡文 .
植物学通报, 2000, (06) :511-519
[7]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对土壤磷空间分布不均的反应 [J].
苏德纯 ;
邹凤春 ;
张福锁 .
土壤通报, 1999, (06) :271-273
[8]   不同基因型小麦磷素营养阈值的研究 [J].
王庆仁 ;
李继云 ;
李振声 .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03) :363-370
[9]   大豆品种耐低磷和对磷肥效应的遗传差异 [J].
丁洪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03) :257-263
[10]   低磷营养胁迫条件下小麦RNA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J].
李玉京 ;
李滨 ;
李继云 ;
李振声 .
西北植物学报, 1997, (04) :41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