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早中三叠世盆地恢复与古生界生烃

被引:22
作者
许化政 [1 ]
周新科 [1 ]
高金慧 [1 ]
王兴武 [2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剥蚀厚度; 烃源岩; 原型盆地; 中、下三叠统; 华北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1 [三叠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北东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分布零星,面积小,但具有相似的岩性、岩相和韵律特征,反映为大型盆地的沉积背景。在广大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砂岩颗粒变细、泥质含量增多、沉积厚度变大的方向性明显,反映早中三叠世的沉积面貌和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期)相似,表明其不但继承了晚二叠世“北聚南散”的古地球动力学背景,而且继承了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理格局,说明海西运动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法、声波时差法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中下三叠统的沉积厚度,编制了原型盆地沉积等厚图。中下三叠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临清-东濮-太康和两淮地区,沉积中心的中下三叠统厚度达2000~2600 m。伴随中下三叠统的沉积,至中三叠世末,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面埋深达3080~3690 m,古地温为112.4~130.7℃;Ro 值为0.85%~1.10%,下古生界以海相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已过了生油高峰,有机质的80%已完成向石油的转化,后期生烃潜力微乎其微;而上古生界以煤系为主的烃源岩,由于腐殖煤生烃高峰比Ⅰ-Ⅱ1型干酪根生烃高峰滞后,尚处于早期生烃阶段,仍保留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29 / 33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文留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生烃史及生烃潜力 [J].
许化政 ;
周新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4) :400-407+421
[2]   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厚度恢复及其意义 [J].
朱炎铭 ;
秦勇 ;
范炳恒 ;
李田忠 ;
姜波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02) :87-92
[3]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热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郭随平,施小斌,王良书,王捷,周光甲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1) :32-36
[4]   用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模拟地层剥蚀量和热史 [J].
周礼成 ;
冯石 ;
王世成 ;
康铁笙 .
石油学报, 1994, (03) :26-34
[5]   异常高压区的古沉积厚度和古地层压力恢复方法探讨 [J].
刘福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2) :180-185
[6]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准噶尔盆地生油层热史 [J].
潘长春 ;
周中毅 ;
王庆隆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9, (01) :35-39
[7]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何自新等著, 2003
[8]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同和等著, 1999
[9]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煤地质学研究[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尚冠雄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