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被引:21
作者
李勇
A L DENSMORE
周荣军
M A ELLIS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Institute of Geology
[3]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
[4]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5]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6] ETH Zentrum
[7] CH- Zürich
[8] Switzerland
[9] 成都
[10] 不详
[11] University of Memphis
[12] Central Avenue
[13] Memphis
[14] TN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式; 裂变径迹; 剥蚀厚度; 剥蚀速率; 剥蚀卸载隆升; 构造缩短隆升; 弹性挠曲模拟; 晚新生代;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利用数字高程模式图像和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方法研究和计算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剥蚀速率,结果表明:3.6 Ma以来龙门山的剥蚀厚度介于1.91-2.16 km之间,剥蚀速率介于0.53-0.60 mm/a之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地区岩石圈的弹性挠曲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的隆升机制具有以构造缩短隆升和剥蚀卸载隆升相叠合的特点。3.6 Ma之前,龙门山的隆升与逆冲推覆构造负载有关,以构造缩短驱动的构造隆升为特色;3.6 Ma之后,龙门山的隆升与剥蚀卸载驱动的抬升有关,并以剥蚀卸载隆升为特色,进而提出了龙门山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机制以剥蚀成山作用为主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608 / 6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李勇
    曹叔尤
    周荣军
    AL DENSMORE
    M A ELLIS
    [J]. 地质学报, 2005, (01) : 28 - 37
  • [2]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177 - 186
  • [3] 成都盆地新生代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王凤林
    李勇
    李永昭
    王谋
    张玉修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 139 - 146
  • [4]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李勇
    李永昭
    周荣军
    王国芝
    司光影
    王凤林
    梁兴中
    [J].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04) : 341 - 346
  • [5]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李勇
    侯中健
    司光影
    A.L.Densmore
    周荣军
    M.A.Ellis
    李永昭
    梁兴中
    [J]. 中国地质, 2002, (01) : 30 - 36
  • [6]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李吉均
    方小敏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J].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 381 - 391
  • [7]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与青藏高原东部流变构造
    陈智梁
    刘宇平
    张选阳
    赵济湘
    唐文清
    邓昌蓉
    B.C.Burchfiel
    R.W.King
    L.H.Royden
    [J].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 262 - 270
  • [8]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刘树根
    罗志立
    戴苏兰
    Dennis Arne
    C.J.L.Wilson
    [J]. 地质学报, 1995, (03) : 205 - 214
  • [9] 试论成都盆地(平原)的形成
    何银武
    [J].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02) : 169 - 176
  • [10]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M].施雅风等 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