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8 条
雷暴大风落区的天气学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研究
被引:44
作者:
杨晓霞
[1
]
胡顺起
[2
]
姜鹏
[1
]
万明波
[1
]
王文青
[1
]
刘桂才
[3
]
高慧君
[1
]
蒲章绪
[4
]
华雯丽
[5
]
机构:
[1] 不详
[2] 山东省气象台
[3] 不详
[4] 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局
[5] 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局
[6] 山东省济南市气象局
[7]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8]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气候特征;
天气系统配置模型;
物理量参数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6 [雷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1971 2008年山东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分为四种类型:槽前型、槽后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边缘型和横槽型。春季和秋季以槽前型为主,6月和8月槽后型较多,副高边缘型只出现在7月。副高边缘型的对流不稳定能量最高,0~6 km风垂直切变最小;槽后型风垂直切变最大,对流不稳定能量也较大;槽前型的风垂直切变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都较大;横槽型的风垂直切变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都较小。在鲁西北和鲁中地区槽前型最多,鲁南地区槽后型最多,横槽型主要影响山东北部和半岛地区,副高边缘型主要影响鲁西北和鲁中地区。在内陆地区,春季大气湿度小,不稳定能量低、上下层温差大、0~6km风垂直切变大,大风指数大;夏季低层大气暖湿,对流不稳定能量高、风垂直切变小,大风指数小。鲁南地区产生雷暴大风的温湿条件比鲁西北和鲁中地区高。在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低层大气湿度大、温度低,对流不稳定能量小,大风指数较小,但是K指数、θse上下层之差和0~6 km风垂直切变较大,低层大气温度和湿度的月变化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057 / 1068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