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被引:12
作者
宋传中
牛漫兰
刘国生
王道轩
朱光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3] 安徽合肥
关键词
郯庐断裂; 盆地; 反转构造; 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包括盆地边缘的逆掩断层、盆地旁侧的碎裂岩带、盆地内部的楔形冲断体以及地层褶皱和底部砾岩被掩盖。靠近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反转构造 ,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 ,多为在该断裂基础上发育的斜向逆冲断层。郯庐断裂带东侧盆地 ,以 NE向线状排列为主要特征 ,它们斜交郯庐中断裂带。这些盆地的北缘被由 N→ S逆掩的隆升地块所掩盖。研究区盆地反转构造开始于老第三纪的早期 ,中、晚期为反转构造活动的强盛时期。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的俯冲 ,使得大型的晚白垩世盆地解体 ,形成线状楔形冲断块和线形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结局。同时 ,第三系在其山前堆积而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 [J].
宋传中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2) :221-226
[2]   安徽无为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J].
郭念发 ;
姚柏平 ;
吴群 .
安徽地质, 1999, (04) :289-294+311
[3]   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 [J].
宋传中 ;
牛漫兰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19-23
[4]   合肥盆地东北缘白垩纪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J].
吴跃东 ;
侯明金 ;
刘家云 .
安徽地质, 1999, (02) :102-107
[5]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J].
薛爱民 ;
金维浚 ;
袁学诚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2) :3-5
[6]   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 [J].
何建坤 ;
卢华复 ;
朱斌 .
地质科学, 1999, (02) :14-28
[7]   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深部物理状态 [J].
宋传中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55-58
[8]   下扬子地区前陆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 [J].
朱光 ;
徐嘉炜 ;
刘国生 ;
李双应 ;
虞培玉 .
中国区域地质, 1999, (01) :74-80
[9]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马力 .
科学通报, 1997, (06) :575-580
[10]   安徽省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地质特征及其含油性 [J].
贺忠林 ;
徐毓凡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5, (01)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