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新生代岩石圈汇聚和东部岩石圈离散的耦合关系与古环境格局演变的探讨

被引:33
作者
钟大赉
丁林
季建清
张进江
刘福田
刘建华
闫晓蔚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2] 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
关键词
东亚大陆汇聚与离散; 构造-沉积-岩浆作用准同时性; 古环境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3 [第四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5 ;
摘要
本文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新生代碰撞前缘的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比了 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沉积-岩浆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具准同 时性,表现在两大陆碰撞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正好与盆地伸展、拉张,快速构造沉降时 期相对应;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阶段,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盆地构造 沉降速率减缓阶段。青藏高原多阶段构造-岩浆事件还与我国季风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新生 代3次变冷事件具某种对应联系,认为深部地幔脉动上涌的热力效应可能是诱发高原季风,行 星西风增强,高纬度降温的驱动力之一。它和高原地形增高引发大气热机效率增大起着互补 作用,使青藏高原成为诱发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的启动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03 / 3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MULTI-PERIODIC COLLISIONAL PROCESS BETWEEN INDIAN AND ASIAN CONTINENTS:A CASE OF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AND HENGDUAN MOUNTAINS [J].
Zhong Dalai Ding Lin Zhang Jinjiang Ji Jian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
地学前缘, 2000, (S1) :47-48
[2]  
造山带岩石层多向层架构造及其对新生代岩浆活动制约──以三江及邻区为例.[J].钟大赉;丁林;刘福田;刘建华;张进江;季建清;陈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 S1
[3]   滇西南新生代走滑断裂运动学、年代学、及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块体运动的意义 [J].
季建清 ;
钟大赉 ;
张连生 ;
不详 .
地质科学 , 2000, (03) :336-349
[4]   藏北鱼鳞山新生代火山岩及风化壳复合堆积物的组成和时代 [J].
丁林 ;
周勇 ;
张进江 ;
邓万明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4) :1475-1481
[5]   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 [J].
刘福田 ;
刘建华 ;
何建坤 ;
游庆瑜 .
科学通报, 2000, (01) :79-84+114
[6]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J].
郭正堂 ;
彭淑贞 ;
郝青振 ;
陈习慧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1999, (06) :556-567
[7]   渤海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J].
胡圣标 ;
张容燕 ;
罗毓晖 ;
蔡东升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6) :748-755
[8]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J].
丁林 ;
钟大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5) :385-397
[9]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的记录:藏北超钾质及钠质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J].
丁林 ;
张进江 ;
周勇 ;
邓万明 ;
许荣华 ;
钟大赉 .
岩石学报, 1999, (03) :408-420
[10]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