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应明确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双重债法效力——“特定财产保证论”的证成及展开

被引:15
作者
石冠彬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海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 意思表示; 保证担保; 非典型担保; 违约责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自成立时产生合同效力,但其不能有效设立抵押权的结论不适用于"房地一体"主义的情形。传统民法学理论及司法实务认为保证人必须以不特定财产提供保证担保,导致担保分类欠缺"特定财产+无优先受偿权"这一债权担保类型,造成体系的不周延,有违私法自治精神,且于法无据。《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次审议稿)》关于保证合同内涵的界定,为担保人可以就特定财产提供保证担保这一"特定财产保证论"的解释结论提供了法律依据与制度空间,但更宜对此予以明文规定,且应明确债权人可参照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直接申请实现特定财产之上的保证担保权。通常情况下,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虽然不能有效设立不动产抵押权,但其构成特定财产上的保证担保,依法产生双重债法效力:一方面,债权人有权请求抵押人承担违约责任,既可要求其补办抵押登记手续,也可对其主张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但损害赔偿的范围以抵押物价值为限;另一方面,债权人有权直接根据抵押合同要求抵押人承担保证责任,此时责任财产限于抵押物本身。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论民法典担保物权制度的体系化构建 [J].
石冠彬 .
法学评论, 2019, 37 (06) :135-146
[3]   论担保物权的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体系衔接 [J].
魏沁怡 .
东方法学, 2019, (05) :60-70
[4]   民法典编纂“两步走”思路之检讨 [J].
柳经纬 .
当代法学, 2019, 33 (02) :44-51
[5]   以买卖合同担保借贷的解释路径与法效果 [J].
陈永强 .
中国法学, 2018, (02) :228-247
[6]   类型化界定涉“借”案件中的买卖合同性质——兼论法释[2015]18号第24条之所指 [J].
吴昭军 .
东方法学, 2017, (04) :32-41
[7]   “买卖型担保”与流押条款的效力——《民间借贷规定》第24条的解读 [J].
庄加园 .
清华法学, 2016, 10 (03) :72-85
[8]   也论“后让与担保”——与杨立新教授商榷 [J].
董学立 .
中国法学, 2014, (03) :288-304
[9]   后让与担保:一个正在形成的习惯法担保物权 [J].
杨立新 .
中国法学, 2013, (03) :74-84
[10]  
合同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韩世远,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