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4 条
华北地块东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岩石圈不均一减薄与改造模式
被引:10
作者:

闫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合肥,

陈江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合肥,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合肥,
来源:
关键词:
岩石圈;
减薄;
同位素;
华北地块;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5.01.003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不同时代幔源包体平衡温压对比、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对岩石圈厚度的反演以及不同时代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的方法 ,把华北地块东部岩石圈的减薄时间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间。减薄的机制可能是华北东部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大陆岩石圈的拉张作用。由于机械性拉薄和热、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 ,岩石圈厚度最终减薄到 70 km以下。但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完全因减薄而消失 ,残留部分受到了来自软流圈物质的强烈改造 ,使其 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于软流圈 ,但 Os同位素没有受到明显的改变。改造后的岩石圈地幔成为华北地块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主体。在时空上 ,岩石圈的减薄具有不均一的性质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中的幔源捕虏体: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时间制约的新证据[J]. 科学通报 , 2003, (14) : 1570 - 1574闫峻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陈江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谢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周泰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不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2] 华北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以辽宁阜新为例[J]. 科学通报 , 2003, (06) : 603 - 609张宏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郑建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3] 渤海—鲁西地区白垩-早第三纪裂谷活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J]. 地质科学, 2003, (01) : 13 - 21侯贵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钱祥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蔡东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4]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J]. 地质学报, 2002, (01) : 33 - 38沈渭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赵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孔庆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5] 论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4) : 368 - 380徐贵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闫臻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佘宏全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杨茂森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6] 苏皖地区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长时性──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锇同位素模式年龄[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 464 - 470支霞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陈道公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系余春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系孙卫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系L.Reisberg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系
- [7]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J].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 379 - 388吴福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广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任向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 [8]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J]. 地学前缘, 2000, (01) : 97 - 107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郑建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李伍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陈美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成中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 [9]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J]. 地质论评, 2000, (01) : 41 - 48邓晋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赵国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赵海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罗照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戴圣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李凯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 [10] 辽西阜新中生代玄武岩中深源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J]. 岩石学报, 1999, (04) : 616 - 622郑常青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许文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王冬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