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造山过程中流体向前陆盆地大规模迁移汇聚:来自长江中下游三叠纪膏盐建造和区域蚀变的证据

被引:28
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李荫清
曾普胜
蒙义峰
徐文艺
田世洪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质学; 大规模流体迁移; 碰撞造山; 膏盐建造; 区域蚀变; 长江中下游;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4.03.005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的地质调查 ,提出了大规模流体迁移汇聚的 3个地质证据 :①穿切寒武系_三叠系的大面积白云石化和硅化蚀变域 ,整体上发育在沿江成矿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夹持地带 ,蚀变域内强弱相间的蚀变带呈NW向展布 ,受垂直于大别造山带的断裂系统控制 ,可能记录了长距离迁移的流体活动轨迹 ;②沿江局限盆地内大量发育的中下三叠统巨厚的膏盐建造 ,其结构构造特征揭示了区域热卤水在局限盆地内的排泄汇聚与化学沉积对其形成有重要的贡献 ;③早中三叠世同生沉积的铁碳酸盐建造和块状硫化物铁铜铅锌矿床 ,与膏盐建造或呈互层 ,或者分离 ,但均具有相同的产出层位和密切的伴生关系 ,是高盐度热卤水同生沉积的产物。根据调查结果 ,结合前人资料 ,提出了大别碰撞造山过程中流体迁移汇聚与成矿的概念性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2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J].
蒙义峰 ;
侯增谦 ;
杨竹森 ;
曾普胜 ;
徐文艺 ;
田世洪 ;
李红阳 ;
王训成 ;
姜章平 ;
姚孝德 .
地学前缘, 2003, (01) :105-110
[2]   安徽铜陵矿集区流体系统与成矿 [J].
杨竹森 ;
侯增谦 ;
蒙义峰 ;
王训诚 ;
曾普胜 ;
田世洪 ;
姜章平 ;
姚孝德 .
矿床地质, 2002, 21(S1) (S1) :1080-1082
[3]   大别造山带的流体系统与成矿作用 [J].
杜建国 ;
顾连兴 ;
孙先如 ;
岳书仓 ;
周涛发 ;
戴圣潜 ;
翟建平 .
地质学报, 2001, (04) :507-517
[4]   一种新的火成岩——埃达克岩的研究综述 [J].
王强 ;
许继锋 ;
赵振华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2) :201-208
[5]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机理 [J].
周涛发 ;
岳书仓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5) :697-707
[6]   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流体包裹体成分及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研究 [J].
夏新宇 ;
王先彬 ;
陈江峰 ;
葛宁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4) :314-320
[7]   中国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大理岩的氧、碳同位素 [J].
王清晨 ;
DouglasRumble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3) :214-221
[8]   地壳中流体的大规模流动系统及其成矿意义 [J].
马东升 .
高校地质学报, 1998, (03) :11-22
[9]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J].
沈渭洲 ;
方一亭 ;
倪琦生 ;
刘燕 ;
林雨萍 .
沉积学报, 1997, (04) :40-44
[10]   大别山与榴辉岩共生大理岩的碳同位素异常 [J].
郑永飞 ;
傅斌 ;
龚冰 ;
肖益林 ;
李一良 .
科学通报, 1997, (21) :2316-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