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造山过程中流体向前陆盆地大规模迁移汇聚:来自长江中下游三叠纪膏盐建造和区域蚀变的证据

被引:28
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李荫清
曾普胜
蒙义峰
徐文艺
田世洪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质学; 大规模流体迁移; 碰撞造山; 膏盐建造; 区域蚀变; 长江中下游;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4.03.005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的地质调查 ,提出了大规模流体迁移汇聚的 3个地质证据 :①穿切寒武系_三叠系的大面积白云石化和硅化蚀变域 ,整体上发育在沿江成矿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夹持地带 ,蚀变域内强弱相间的蚀变带呈NW向展布 ,受垂直于大别造山带的断裂系统控制 ,可能记录了长距离迁移的流体活动轨迹 ;②沿江局限盆地内大量发育的中下三叠统巨厚的膏盐建造 ,其结构构造特征揭示了区域热卤水在局限盆地内的排泄汇聚与化学沉积对其形成有重要的贡献 ;③早中三叠世同生沉积的铁碳酸盐建造和块状硫化物铁铜铅锌矿床 ,与膏盐建造或呈互层 ,或者分离 ,但均具有相同的产出层位和密切的伴生关系 ,是高盐度热卤水同生沉积的产物。根据调查结果 ,结合前人资料 ,提出了大别碰撞造山过程中流体迁移汇聚与成矿的概念性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2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21]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含矿建造 [J].
倪若水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 (02) :42-54
[22]   安徽新桥铜硫矿床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 [J].
谢华光 ;
王文斌 ;
李文达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 (02) :101-107
[23]   长江中下游海相三叠系膏盐层与铜(金)、铁矿床 [J].
范洪源 ;
李文达 ;
王文斌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 (02) :32-41
[24]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陈荣坤 .
沉积学报, 1994, (04) :11-21
[25]   长江中下游铜矿集中区地层、岩相、古地理控制条件 [J].
王文斌 ;
李文达 ;
范洪源 ;
程忠富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4, (03) :33-41
[26]   安徽南部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锶、钕同位素制约 [J].
陈江峰 ;
周泰禧 ;
李学明 ;
K.A.Foland ;
黄承义 ;
卢伟 .
地球化学, 1993, (03) :261-268
[27]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J].
徐树桐 ;
江来利 ;
刘贻灿 ;
张勇 .
地质学报, 1992, (01) :1-14+97
[28]   长江中下游中三迭统层状—层控型铁矿床的成因 [J].
阮惠础 ;
顾连兴 ;
郑素娟 ;
叶俊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 (03) :754-772
[29]  
RegionalepigeneticdolomitizationintheBenneterredolomite (Cambrian),southwesternMissouri. GreggJM. Geol . 1985
[30]  
The spots and stains of plate tectonic. Oliver J. Earth Science Reviews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