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

被引:36
作者
侯西勇 [1 ,2 ]
侯婉 [1 ,3 ,2 ]
毋亭 [1 ,3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海湾; 岸线结构; 岸线变化; 海湾面积; 形状指数; 海湾重心; 围填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7.1 [海岸地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海岸带正在经历各种剧烈的变化,海湾形态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地形图资料与遥感影像提取20世纪40年代初至2014年7个时相的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空间信息,进而分析海湾岸线类型结构、开发利用程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以及海湾面积、形状和重心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形态变化显著且复杂,主要体现为:海湾岸线的结构变化显著,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急剧减少;海湾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持续增强;海湾岸线普遍背陆向海运动;海湾面积普遍大幅萎缩;海湾形状总体趋向复杂但个体间的差异在缩小;海湾重心分布位置普遍背陆向海迁移;海湾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等。总的来说,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海湾发生上述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指出应该对中国的海湾进行功能定位划分和分类管理,通过强化以海湾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促进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20世纪40年代以来多时相中国大陆岸线提取方法及精度评估 [J].
侯西勇 ;
毋亭 ;
王远东 ;
徐新良 ;
陈晴 ;
于良巨 .
海洋科学, 2014, 38 (11) :66-73
[2]   渤海湾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陆进程分析 [J].
朱高儒 ;
许学工 .
地理科学, 2012, 32 (08) :1006-1012
[3]   基于PVS的海湾开发利用程度评价——以大亚湾为例 [J].
张丹丹 ;
杨晓梅 ;
苏奋振 ;
孙晓宇 ;
薛振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8) :1440-1449
[4]   面向开发利用的广东省海湾分类及变化分析 [J].
刘勇 ;
杨晓梅 ;
张丹丹 ;
张雪武 ;
高雷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2) :216-222
[5]   近20年来烟台典型地区海湾海岸线的变化 [J].
宫立新 ;
金秉福 ;
李健英 .
海洋科学, 2008, 32 (11) :64-68
[6]   海湾资源开发的累积生态效应研究 [J].
林桂兰 ;
左玉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3) :432-440
[7]   盐化草地景观中的斑块形状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 [J].
刘学录 .
草业科学 , 2000, (02) :50-52+56
[8]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研究[M]. 海洋出版社 , 关道明, 2013
[9]  
中国海湾引论[M]. 海洋出版社 , 陈则实等, 2007
[10]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land coastline utilization degree over the last 70 years in China[J] . Ting Wu,Xiyong Hou,Xinliang Xu.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