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27
作者
骆宗强 [1 ,2 ]
石春林 [2 ]
江敏 [1 ]
刘杨 [2 ]
宣守丽 [2 ]
金之庆 [2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孕穗期; 高温; 物质分配; 产量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以南粳45与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于孕穗期设置不同高温强度和不同持续天数处理,分析水稻光合速率、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等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处理后,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与CK相比,41℃高温处理7d时,两优培九、南粳45光合速率降幅分别为44.6%、28.8%;减产率分别为81.6%、87.7%。高温导致颖花结实率降低、颖花量减少,光合物质向穗部运移不畅,进而导致水稻经济系数降低。41℃高温处理6d时,两优培九和南粳45茎秆占植株生物量的比重均超过70%。高温处理后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少趋势,其降低幅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在41℃高温处理7d时,两优培九穗粒数减少41.9%,结实率降低93.5%,千粒重降低25.3%;南粳45穗粒数减少50.1%,结实率降低79.6%,千粒重降低23.7%。由此可见,孕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中结实率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受其影响最小。
引用
收藏
页码:326 / 3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effects on pollens of rice ( Oryza sativa L.) genotypes.[J].S. Das;P. Krishnan;Monalisa Nayak;B. Ramakrishnan.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14,
  • [2] Impact of high-temperature stress on rice plant and its traits related to tolerance.[J].F. SHAH;J. HUANG;K. CUI;L. NIE;T. SHAH;C. CHEN;K. WANG.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1, 5
  • [3] Response of differentiated and degenerated spikelets to top-dressing, shading and day/night temperature treatments in rice cultivars with large panicles
    Yao, YL
    Yamamoto, Y
    Yoshida, T
    Nitta, Y
    Miyazaki, A
    [J].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00, 46 (03) : 631 - 641
  • [4] 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及对水稻的影响.[M].高素华等; 编著.气象出版社.2009,
  • [5] 现代中国水稻.[M].程式华; 李建; 主编.金盾出版社.2006,
  • [6] 安徽省中季稻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分析
    褚荣浩
    申双和
    李萌
    邵立瑛
    高磊
    [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 (04) : 506 - 512
  • [7] 2013年极端高温对合肥一季稻的影响分析
    罗艳
    伍晓玲
    周建平
    于堃
    江春
    王传辉
    [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1) : 244 - 248
  • [8] 2013年桐城市杂交中籼高温热害表现与成因分析
    张长海
    汪向东
    刘玲
    李朝辉
    郭亚玲
    [J]. 杂交水稻, 2015, 30 (01) : 42 - 47
  • [9] 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两个早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军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胡丽芳
    贺浩华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 (05) : 523 - 533
  • [10]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水稻高温热害模拟研究Ⅱ:孕穗-抽穗期水稻对高温热害的适应性分析
    王连喜
    任景全
    李琪
    [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2) : 206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