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力时空格局与优化路径分析

被引:30
作者
赵宏波 [1 ,2 ]
苗长虹 [1 ,2 ]
冯渊博 [1 ]
李苛 [1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力; 时空格局; 建议措施; 河南省;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7.12.015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文章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区域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2000—2014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14年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其中豫北地区的产业吸引能力受货运量与对外联系强度的影响提升明显并超越豫南地区;豫南的支撑力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鉴别力和发展力仍较为薄弱;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豫东地区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得其产业鉴别力提升较大,但产业吸引力和发展力有待改善;豫中和豫西的产业发展能力一直较强,处于领先地位,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2)空间上,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力总体上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增长极的中心—外围模式;新乡、焦作、开封、三门峡、周口5市的承接能力显著增强,而豫南地区承接力逐渐减弱。最后,有针对性地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自主创新能力和城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给出了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建议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 [J].
段小薇 ;
李璐璐 ;
苗长虹 ;
胡志强 .
地理科学, 2016, 36 (05) :681-690
[2]   长江经济带分地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J].
孙威 ;
李文会 ;
林晓娜 ;
王志强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11) :1470-1478
[3]   广东省新一轮制造业产业空间重组及机制研究 [J].
金利霞 ;
李郇 ;
曾献铁 ;
黄耿志 ;
张虹鸥 .
经济地理, 2015, 35 (11) :101-109
[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 [J].
高菠阳 ;
李俊玮 ;
刘红光 .
经济地理, 2015, 35 (10) :103-109
[5]   中国制造业重心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与趋势研究——基于2001年和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原嫄 ;
李国平 ;
孙铁山 ;
吴爱芝 .
人文地理, 2015, 30 (05) :99-105
[6]   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及驱动机理 [J].
崔建鑫 ;
赵海霞 .
地理研究, 2015, 34 (03) :504-512
[7]   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J].
赵建吉 ;
茹乐峰 ;
段小微 ;
苗长虹 .
经济地理, 2014, 34 (01) :1-6
[8]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 [J].
刘红光 ;
王云平 ;
季璐 .
经济地理, 2014, 34 (01) :102-107
[9]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 [J].
仇方道 ;
蒋涛 ;
张纯敏 ;
单勇兵 .
地理科学, 2013, 33 (07) :789-796
[10]   1998-2009年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 [J].
李燕 ;
贺灿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5) :77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