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对受污染河水氮磷和CODCr的净化效果

被引:14
作者
郭萧 [1 ,2 ]
叶许春 [3 ]
赵安娜 [2 ]
柯凡 [2 ]
李文朝 [2 ]
机构
[1]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3]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水力滞留时间; 植物配置;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7.016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贾鲁河畔构建3组并联的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引种9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进行筛选试验,将湿地模型串联运行比较研究3种不同植物配置的梯级湿地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此基础上设定12h和24h等两组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研究延长滞留时间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挺水植物明显好于沉水植物,其中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荆三棱(Scirpus fluviatilis)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去除效果最好;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对氨氮的去除表现好于浮叶植物;延长水力滞留时间对改善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滞留时间由12h延长到24h后,TN、TP、氨氮和CODCr去除率分别提高10.2%、21.7%、30.2%和12.9%,对氨氮的净化效果改善最为明显;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合较单纯挺水植物组合在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湿地植物所营造的好氧、厌氧环境提高了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证明在湿地植被组建中,根据进水水质,应灵活选择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可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710 / 171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J].
孙光 ;
马永胜 ;
赵冉 .
生态环境, 2008, 17 (06) :2192-2194
[3]   几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J].
刘春常 ;
安树青 ;
夏汉平 ;
任海 ;
简曙光 ;
张倩媚 .
生态环境, 2007, (03) :860-865
[4]   两种人工湿地长期运行效果研究 [J].
刘洋 ;
王世和 ;
黄娟 ;
鄢璐 ;
王峰 .
生态环境, 2006, (06) :1156-1159
[5]   江苏新沂河河漫滩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试验 [J].
吴建强 ;
黄沈发 ;
阮晓红 ;
丁玲 .
湖泊科学, 2006, (03) :238-242
[6]   河岸混合植物带处理受污染河水中试研究 [J].
李睿华 ;
管运涛 ;
何苗 ;
胡洪营 ;
蒋展鹏 .
环境科学, 2006, (04) :651-654
[7]   河岸芦苇、茭白和香蒲植物带处理受污染河水中试研究 [J].
李睿华 ;
管运涛 ;
何苗 ;
胡洪营 ;
蒋展鹏 .
环境科学, 2006, (03) :3493-3497
[8]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 [J].
张军 ;
周琪 ;
何蓉 .
生态环境, 2004, (01) :98-101
[9]   河道沿岸芦苇带对氨氮的削减特性研究 [J].
王超 ;
王沛芳 ;
唐劲松 ;
杨敏 .
水科学进展, 2003, (03) :3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