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开垦60年东北三江平原典型产粮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以859农场为例
被引:13
作者:
丁肇慰
[1
,2
]
陈锡云
[1
,2
]
陈昌华
[3
]
张军泽
[1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2]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景观格局;
东北典型产粮区;
开垦;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8.012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地处东北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高强度的湿地开垦,改变了原有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结构,使得生态脆弱性问题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及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文中以该区开垦程度较大的859农场为例,利用开垦60年(1950s2013a)来8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结果,从景观格局角度选取生态压力指标与结合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开垦60年,景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草地、林地2种景观类型景观生态脆弱性变化明显。2)开垦60年,农场生态脆弱性显著增加。初期上升明显,自1980s后变化趋缓,新世纪以来,随着垦荒强度以及各种生态保护政策与农田管理措施的变化,农场生态脆弱性也随之出现了剧烈波动,总体有向好的趋势。3)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变化方向与开垦方向相同,开垦30年后生态脆弱性较高区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于位于林地-耕地-草地交界区域。研究结果说明:人类活动是影响东北典型产粮区生态脆弱性的关键因素。过度开垦对区域生态脆弱性有负面影响,而退耕退湿等政策能缓和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