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泥炭类脂物记录的微生物特征和植被演替

被引:8
作者
杨桂芳 [1 ]
谢树成 [1 ]
黄俊华 [1 ]
陈中原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类脂生物标志物; 泥炭; 微生物特征; 植被演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菌藻类生物,其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但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有机质的相对贡献量密切相关。在深度100~68cm,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特别是低等菌藻类的相对贡献量都相对较少;在深度68~30cm,低等菌藻类生物的贡献逐渐变大;而表层泥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被,菌藻类的输入较少。泥炭有机碳同位素与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综合特征表明,该区植被经历了几次明显变化,并据此可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化分为早(4100~3200aB.P.)、中(3200~700aB.P.)、晚(700aB.P.以来)三个环境演化阶段,其结论与前人的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中全新世气候变化 [J].
尹茜 ;
朱诚 ;
马春梅 ;
王富葆 ;
赵志平 ;
郑朝贵 ;
黄林燕 ;
田晓四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6) :117-122
[2]   川北若尔盖高原红原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晚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 [J].
王燕 ;
赵志中 ;
乔彦松 ;
王书兵 ;
李朝柱 ;
宋利峰 .
地质通报, 2006, (07) :827-832
[3]   兰州与江汉平原有机碳同位素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对比研究 [J].
杨桂芳 ;
彭红霞 ;
陈中原 ;
李长安 ;
黄俊华 ;
胡超涌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04) :486-490
[4]   青藏高原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 [J].
王华 ;
洪业汤 ;
朱咏煊 ;
洪冰 ;
林庆华 ;
徐海 ;
冷雪天 ;
毛绪美 .
科学通报, 2004, (07) :686-691
[5]   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 [J].
周卫建 ;
卢雪峰 ;
武振坤 ;
邓林 ;
A.J.T.Jull ;
D.Donahue ;
W.Beck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2) :1040-1044
[6]   表层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研究 [J].
何师意 ;
潘根兴 ;
曹建华 ;
陶于祥 ;
滕永忠 .
第四纪研究, 2000, (04) :383-390
[7]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竺可桢 .
中国科学, 1973, (02) :168-189
[8]   The 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sition of plant and microbial residues as inputs to soil organic matter [J].
Kögel-Knabner, I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2, 34 (02) :139-162
[9]  
Variations of 18 O/ 16 O in plants from temperate peat bogs (Switzerl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ic studies[J] . Guillemette Ménot-Combes,Stephen J. Burns,Markus Leuenberger.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2 (2)
[10]   Microbial biomass and numbers of denitrifiers related to macropore channel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soils [J].
Vinther, FP ;
Eiland, F ;
Lind, AM ;
Elsgaard, L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999, 31 (04) :60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