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作物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李硕 [1 ]
把余玲 [1 ,2 ]
李有兵 [1 ]
王淑娟 [1 ]
田霄鸿 [1 ]
师江澜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关键词
土壤种类; 作物秸秆;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5.06.015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小麦和玉米秸秆以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以连续7季秸秆均还田土及不还田土为供试土壤,研究培养60d后,小麦、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和覆盖于表层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LOC/TOC、MBC/TOC和土壤蛋白酶(PROT)、脱氢酶(DHA)活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添加作物秸秆相比,无论以何种方式还田,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均明显增加了还田土与不还田土的TOC、LOC、MBC含量,LOC/TOC、MBC/TOC和PROT、DHA活性。还田土的TOC、LOC、MBC含量和PROT、DHA活性均明显高于不还田土;添加小麦秸秆处理土壤的TOC、LOC含量明显高于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处理的TOC、LOC含量和PROT、DHA活性均明显高于秸秆覆盖于表层还田处理;秸秆类型和还田方式对MBC含量、MBC/TOC无显著影响。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LOC含量和PROT活性可较为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论】无论是在还田土还是不还田土中,作物秸秆与土壤混匀还田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 [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
    王丹丹
    周亮
    黄胜奇
    李成芳
    曹凑贵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4) : 735 - 740
  • [2] 留茬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刘朝巍,王琦,刘青林,关小康,杨勇,张恩和.应用生态学报. 2013(02)
  • [3]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杨宪龙
    路永莉
    同延安
    林文
    梁婷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1) : 65 - 73
  • [4]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韩新忠
    朱利群
    杨敏芳
    俞琦
    卞新民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11) : 2192 - 2199
  • [5]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河北潮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孙丽敏
    李春杰
    何萍
    刘孟朝
    胡景辉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5) : 1096 - 1102
  • [6] 温度与微生物制剂对小麦秸秆腐解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Shaukat Ali Abro
    把余玲
    田霄鸿
    李萌
    游东海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01) : 115 - 122
  • [7] 免耕与秸秆高留茬还田对抛秧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任万军,黄云,吴锦秀,刘代银,杨文钰.应用生态学报. 2011(11)
  • [8]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梁尧
    韩晓增
    宋春
    李海波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7) : 3565 - 3574
  • [9]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路文涛
    贾志宽
    张鹏
    王维
    侯贤清
    杨保平
    李永平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3) : 522 - 528
  • [10] 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王栋
    李辉信
    李小红
    王静
    胡锋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01) : 75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