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涛动对青藏高原冬季变暖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焦洋 [1 ,2 ]
游庆龙 [1 ,2 ,3 ]
林厚博 [1 ,2 ]
闵锦忠 [1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英气候变化与评估研究所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北极涛动; 青藏高原; 西伯利亚高压; 气温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0年高分辨率(0.5°×0.5°)的逐日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以及1960-2010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2.5°×2.5°),通过计算青藏高原(74.75°104.25°E,26.75°40.25°N)冬季地面温度平均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区域冬季气温强度指数,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O)、西伯利亚高压与同期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的特征和关系.结果表明:AO为负(正)相位时,中高纬西风气流偏弱(强),有(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输送,西伯利亚地区源地冬季风偏强(弱),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指数减小(增大),地面气温偏低(高).对AO作M-K突变分析,发现其突变年份为1975年,通过对突变年份前后高度场和风场作差值场分析,结果显示:冬季AO处于高指数时期,500 h Pa上,欧洲东部槽变浅,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压脊减弱,环流呈纬向发展,青藏高原上盛行偏南风,气温偏高,青藏高原地区为暖冬期;200 h Pa上,青藏高原东部的槽明显加深,使得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至平流层底的环流趋势以经向发展为主,该区域主要受到偏北的急流控制,易导致降温.
引用
收藏
页码:1385 / 139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青藏高原昆仑山求勉雷克塔格冰川春季表面温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王宁练 ;
贺建桥 ;
吴红波 ;
李真 .
冰川冻土, 2013, (05) :1088-1094
[2]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J].
沈永平 ;
王国亚 .
冰川冻土, 2013, 35 (05) :1068-1076
[3]   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J].
杨柳妮 ;
武炳义 .
科学通报, 2013, 58 (26) :2728-2736
[4]   青藏高原积雪被动微波遥感资料与台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J].
王芝兰 ;
王小平 ;
李耀辉 .
冰川冻土, 2013, (04) :783-792
[5]   2003-2011年青藏高原佩枯错相对水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戴玉凤 ;
高杨 ;
张国庆 ;
向洋 .
冰川冻土, 2013, 35 (03) :723-732
[6]   一套格点化的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及与其它资料的对比 [J].
吴佳 ;
高学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102-1111
[7]   全球变暖与地球三极生态环境变化 [J].
高登义 .
自然杂志, 2012, 34 (01) :18-23+67+2
[8]   Effects of autumn-winter Arctic sea ice on winter Siberian High [J].
Wu BingYi ;
Su JingZhi ;
Zhang RenHe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30) :3220-3228
[9]   极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J].
陆龙骅 ;
卞林根 ;
张正秋 .
极地研究, 2011, 23 (02) :82-89
[10]   近30年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温度变化特征 [J].
王荣英 ;
周顺武 ;
闫巨盛 ;
王莉萍 ;
王颉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 31 (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