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序列ML≥4.0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83
作者:
龙锋
[1
,2
]
张永久
[2
]
闻学泽
[3
,2
]
倪四道
[1
]
张致伟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2] 四川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攀枝花—会理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针对2008年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的Ms6.1地震序列,本研究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序列主震及ML≥4.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主应力轴仰角小于10°,其中,主压力轴方位为140°;节面之一走向185°、西倾83°、滑动角5°,显示左旋走滑略兼逆冲分量的断层作用性质.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穿越震区的近南北向红格断裂(南段).本研究还获得主震震源机制解的最佳拟合误差深度为10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该序列中6次ML≥4.0余震也具有与主震类似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初步表明:空间上,2008年攀枝花—会理Ms6.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研究区内更早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反映了该序列是在川滇地块SE-SSE向水平运动的背景下、沿近S-N向红格断裂发生左旋走滑略兼逆冲运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852 / 2860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