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被引:258
作者:
郑勇
[1
,2
]
马宏生
[3
]
吕坚
[4
]
倪四道
[5
]
李迎春
[6
]
韦生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4] 江西省地震局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6] 江苏省地震局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汶川地震;
裁剪-粘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13 / 426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