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

被引:8
作者
赵文津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岩石圈; 李四光; GGT; INDEPTH;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是从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一文开始的,他肯定大陆漂移说的革命意义和不足之处,提倡和坚持了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主张用多学科方法,构造体系的观点对构造运动和变形进行概括,强调要从原理上探究地质作用的发生是否可行等等,这是中国的光荣传统之一.(2)当代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以深部调查为基础,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进行三维演化的探讨.提出它是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力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地质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成矿作用、地震火山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基础.这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向,且日趋深入和扩大.(3)我国深部调查工作是1958~1962曾融生在柴达木盆地所作地震测深试验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代扩大了工作规模,并随着国际地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工作在青藏高原,大别山变质岩带,秦岭造山,华南花岗岩区,以及南海新生边缘海盆等地区,现在又转向天山造山带和华北大陆地区(研究大陆减薄与裂解问题.此外,还结合全国地震带,成矿带进行工作.已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重视.(4)工作的主要体会是:如,深部研究要以地壳上地幔为对象,并力求结合实际资源、环境科学问题的探讨,以利于深化认识;要坚持多学科综合应用,特别是加强构造动力学的分析,提高深部探测技术,处理方法和软件水平,重视深源包体采集和研究;大陆深钻应与综合调查紧密结合;要以我为主积极与外国合作,与国际接轨,不能盲目跟"风".(5)提出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存在"一少"、"二乱"、"三假"、"四霸"的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当前更需要我们有"志气"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113 / 11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大型斑岩铜矿成矿的深部构造岩浆活动背景 [J].
赵文津 .
中国地质, 2007, (02) :179-205
[2]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J].
高锐 ;
马永生 ;
李秋生 ;
朱铉 ;
张季生 ;
王海燕 ;
李鹏武 ;
卢占武 ;
管烨 .
地质通报, 2006, (12) :1361-1367
[3]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杨竹森 ;
徐文艺 ;
莫宣学 ;
丁林 ;
高永丰 ;
董方浏 ;
李光明 ;
曲晓明 ;
李光明 ;
赵志丹 ;
江思宏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秦克章 ;
杨志明 .
矿床地质, 2006, (04) :337-358
[4]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杨志明 ;
王安建 ;
潘桂棠 ;
曲晓明 ;
聂凤军 .
中国地质, 2006, (02) :340-351
[5]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 [J].
毛景文 ;
胡瑞忠 .
中国基础科学, 2004, (06) :5-8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目标及初步成果 [J].
许志琴 .
岩石学报, 2004, (01) :1-8
[7]   新疆地学断面(独山子-泉水沟)走廊域及邻区地球物理调查综合研究 [J].
高锐 ;
管烨 ;
贺日政 ;
史大年 ;
李德兴 ;
李秋生 ;
卢德源 ;
李力军 .
地球学报, 2001, (06) :527-533
[8]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演化的运动学与动力学 [J].
杨文采 ;
余长青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3) :346-359
[9]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综合研究 [J].
吴功建 .
地质学报, 1998, (04) :289-300
[10]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J].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4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