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隔热密封破坏——近百年气候与环境变化“发病机制”的数学验证

被引:2
作者
牟尧 [1 ]
牟新之 [2 ]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碧波深圳所
关键词
地壳; 热绝缘层; 大地热流; 全球变暖; 环境变化; 异常灾害; 数学验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9 [应用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人体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命过程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皮肤真皮下面的皮下脂肪组织具有比皮肤更强的热绝缘作用,其导热的速度只有其它组织的1/4,它使机体内部的热不易传导到皮肤表面而散失,这对在低温条件下保持体温不致于过低是很重要的。油气、煤炭与脂肪同属碳氢化合物烃类物质,其热绝缘功能完全相同,油气、煤炭"相当于"地球的"皮下脂肪组织"。文章用大量的证据和鲜活的史料不仅否定了气候变化成因的温室效应说,而且揭示地壳隔热密封破坏正是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发病机制"。即:人类大规模的开采化石能源→地壳隔热密封破坏→大地热流增大→地球内部热量过多传至地表→地温、海温增高→①全球变暖;②环境变化;③异常灾害频繁发生。并且用数学的方法,准确计算出地壳隔热密封破坏,大地热流增大,截止2006年已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70℃,按目前发展趋势今后每10 a全球增温幅度为0.245℃。文章还对如何修复地壳热绝缘层提出了解决办法。
引用
收藏
页码:383 / 3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地壳隔热层破坏与ENSO和异常灾害的关系探讨 [J].
牟尧 ;
牟新之 .
干旱气象, 2010, (02) :222-229
[2]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总体暖干化,局部出现暖湿迹象 [J].
张强 ;
张存杰 ;
白虎志 ;
李林 ;
孙兰东 ;
刘德祥 ;
王劲松 ;
赵红岩 .
干旱气象, 2010, (01) :1-7
[3]   地壳隔热密封破坏——近100a气候变化的“发病机制” [J].
牟尧 ;
牟新之 .
干旱气象, 2009, 27 (04) :381-394
[4]   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J].
何瑞霞 ;
金会军 ;
吕兰芝 ;
于少鹏 ;
常晓丽 ;
杨思忠 ;
王绍令 ;
孙广友 .
冰川冻土, 2009, 31 (03) :525-531
[5]   龙凤井田9煤地温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肖永洲 ;
刘殿元 ;
孔祥周 ;
廉东升 .
中国煤炭地质, 2009, 21 (01) :45-47
[6]   矿井深部地温调查与防治 [J].
张金海 ;
李方 ;
李民革 .
山东煤炭科技, 2008, (05) :143-144
[7]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附视频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 (05) :1-10
[8]   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分析 [J].
姜惠超 ;
肖永军 ;
周丽 .
中国地质, 2008, (02) :273-278
[9]   新郑矿区钻孔地温特征及其受控机制 [J].
朱绍军 ;
孟召平 ;
刘亮亮 ;
于倩倩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8, (02) :47-51
[10]   近45年拉萨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J].
杜军 ;
胡军 ;
杨勇 ;
拉巴 ;
路红亚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8, (01) :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