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远程教学的人际交流与实现途径
被引:3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芬
陈举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举科
覃泽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覃泽宇
机构
: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 45卷
/ 06期
关键词
:
远程教学;
人际交流;
途径;
D O I
:
10.16088/j.issn.1001-6597.2009.06.030
中图分类号
: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远程教学实践存在着人际交流意识不强、实现途径单一、评价策略不完善等问题。人际交流的缺乏直接影响着远程教学的效果。只有提高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对学习群体的归属感,设计具有人际交流活动的远程学习材料,构建畅通便捷的人际交流通道和平台,制定有效的人际交流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提高远程教学的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远程教育学基础.[M].陈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远程教育学.[M].丁兴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远程学习广义交互及策略
[J].
郝成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郝成义
.
中国远程教育,
2007,
(03)
:34
-37+80
[4]
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
[J].
陈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菊
;
熊宜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熊宜勤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10
-113
[5]
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
魏志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
魏志慧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丽
;
希建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
希建华
.
开放教育研究,
2004,
(06)
:34
-39
[6]
网络课件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J].
罗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罗刚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琴珠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4)
:81
-84
[7]
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J].
黄少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黄少华
.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04)
:93
-97
←
1
→
共 7 条
[1]
远程教育学基础.[M].陈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远程教育学.[M].丁兴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远程学习广义交互及策略
[J].
郝成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郝成义
.
中国远程教育,
2007,
(03)
:34
-37+80
[4]
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
[J].
陈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菊
;
熊宜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熊宜勤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10
-113
[5]
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
魏志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
魏志慧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丽
;
希建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
希建华
.
开放教育研究,
2004,
(06)
:34
-39
[6]
网络课件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J].
罗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罗刚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琴珠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4)
:81
-84
[7]
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J].
黄少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黄少华
.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04)
:93
-9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