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蒿在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适应性评价研究

被引:2
作者
孙宏义 [1 ]
钟芳 [2 ]
李芳 [1 ]
董海涛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
关键词
油蒿; 绿化; 兰州; 沙漠;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0 [一般性问题];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砾质红砂土和灰钙土喷播种植的油蒿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油蒿表现出对兰州南北两山瘠薄土壤非宜林地的广泛适应性.砾质红砂土生长3a生油蒿,水平沟内,油蒿地茎以5~10mm为主,高度以100~160cm为主,平均盖度达到90%以上,密度达到17株.m-2;人工整地形成的60°以上斜坡,油蒿地茎以0~5mm为主,高度以80~100cm为主,平均盖度达到80%,密度达到30株.m-2;坡度大于60°天然陡坡面,油蒿地茎以0~5mm为主,高度以20~40cm为主,平均盖度达到20%,密度达到25株.m-2;45°塌陷缓坡虚方区域,油蒿地茎以5~10mm为主,高度以60~80cm为主,平均盖度达到60%,密度达到43株.m-2.灰钙土60°人工陡削坡面5a生油蒿:油蒿地茎从上坡到下坡,上坡位地茎小于4mm,下坡位地茎接近25mm,坡面以地茎4~9mm为主,高度以40~80cm为主.油蒿盖度上坡位达到40%,密度达到16株.m-2;下坡位,油蒿盖度达到48%,密度达到12株.m-2.油蒿在兰州南北两山绿化中,随土壤水分,植物盖度和密度的关系表现为:大的覆盖度以个体大冠幅,总体密度小为特征;小的覆盖度以个体小冠幅,总体密度大为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517 / 15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西北干旱区和黄土高原大气边界层特征对比及其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 [J].
李岩瑛 ;
张强 ;
胡兴才 ;
王荣基 .
冰川冻土, 2012, (05) :1047-1058
[2]   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J].
董光前 ;
高新才 .
冰川冻土, 2012, 34 (02) :494-497
[3]   半干旱区城市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为例 [J].
谭明亮 ;
段争虎 ;
陈小红 ;
张瑞君 .
中国沙漠, 2012, 32 (01) :219-225
[4]   甘肃省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J].
李丽娟 ;
张勃 .
冰川冻土, 2011, 33 (06) :1414-1418
[5]   抛物线形沙丘与油蒿灌丛之间的动态关系 [J].
张萍 ;
哈斯 ;
杜会石 ;
吴霞 ;
杨一 .
科学通报, 2011, 56 (35) :3003-3010
[6]   腾格里沙漠南缘3种优势植物种子出苗对土壤类型和沙埋的响应 [J].
樊宝丽 ;
马全林 ;
张德魁 ;
安婧荣 .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06) :1038-1044
[7]   荒漠人工植被区柠条和油蒿茎干液流动态研究 [J].
黄磊 ;
张志山 .
中国沙漠, 2011, 31 (03) :683-688
[8]   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建设效应的遥感监测 [J].
段翰晨 ;
颜长珍 ;
马如兰 ;
庞国锦 ;
蒋小荣 .
中国沙漠, 2011, 31 (02) :456-463
[9]   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J].
谢昌卫 ;
赵林 ;
吴吉春 ;
乔永平 .
冰川冻土, 2010, (05) :883-890
[10]   干旱区油蒿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分析 [J].
王继和 ;
靳虎甲 ;
马全林 ;
张德魁 ;
刘有军 ;
胥宝一 .
中国沙漠, 2010, 30 (03) :53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