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8
作者
谢昌卫 [1 ,2 ]
赵林 [2 ]
吴吉春 [1 ]
乔永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地下冰; 演化; 气候环境; 马衔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14 [冻土学];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马衔山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唯一证实有多年冻土发育的山脉.残存的多年冻土被誉为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活化石".近20a来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属于典型的高温多年冻土,1990年代初在其它区域发现的零星多年冻土已经基本消失.马衔山岛状多年冻土地温从10~16m的-0.2℃向上和向下升高,地温梯度±0.01℃·m-1左右,相比1990年代初,多年冻土地温上升了0.1~0.2℃,年升温率为0.006~0.012℃·a-1,小于青藏高原高温多年冻土平均升温速率.马衔山多年冻土最大厚度约40m,正在发生着上引式和下引式退化,而岛状冻土边缘区域侧引式退化起主导作用.马衔山多年冻土发育有丰富的地下分凝冰,根据地下冰发育特征和埋藏有机质层14C测试资料分析,马衔山多年冻土在新冰期形成后发生过多次地表重复堆积,共生共长作用是地下冰形成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地下冰和厚层有机质层的保护作用,以及区域寒冷的微气候环境,应该是马衔山多年冻土残存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883 / 8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方式 [J].
吴吉春 ;
盛煜 ;
吴青柏 ;
温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570-1578
[2]   青藏铁路沿线地表融冻指数的计算分析 [J].
赵红岩 ;
江灏 ;
王可丽 ;
杨瑜峰 .
冰川冻土, 2008, (04) :617-622
[3]   青藏公路沿线冻土的地温特征及退化方式 [J].
金会军 ;
赵林 ;
王绍令 ;
晋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1) :1009-1019
[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及近期变化 [J].
吴青柏 ;
陆子建 ;
刘永智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26-28
[5]   未来50与100a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情景预测 [J].
南卓铜 ;
李述训 ;
程国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28-534
[6]   青藏公路南段岛状冻土区内冻土环境变化 [J].
王绍令 ;
赵秀锋 .
冰川冻土, 1997, (03) :41-49
[7]   甘肃省马衔山地区植被特征分析 [J].
孙国钧,赵松岭 .
西北植物学报, 1995, (05) :115-120
[8]   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特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J].
李作福 ;
李树德 ;
王银学 .
冰川冻土, 1993, (01) :83-89
[9]   马啣山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植被的演变规律 [J].
汪世兰 ;
徐齐治 .
兰州大学学报, 1988, (02) :113-121
[10]   兰州马衔山发现多年冻土 [J].
李树德 .
冰川冻土, 1986, (04) :40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