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46
作者
刘成林 [1 ]
葛岩 [1 ]
范柏江 [1 ]
公王斌 [1 ]
朱玉新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页岩气; 气源岩; 成藏模式; 原地聚集; 调整成藏;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0.05.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将页岩气与煤层气、深盆气的成藏条件进行对比,总结了页岩气藏的物质来源、储集条件、运聚条件、成藏要求与保存条件,建立了页岩气成藏模式。将页岩气成藏分为早期运聚成藏、中期原地聚集成藏和晚期裂缝调整成藏3个阶段,并结合实例分析了页岩气各阶段的成藏特征。在与美国页岩气藏储集参数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对页岩气的3种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早期运聚成藏阶段主要生成生物气,气体主要以游离相和溶解相的形式运移至构造高部位,保存于泥页岩原生孔隙中;中期原地聚集成藏阶段页岩开始大量生成热解气和裂解气,并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形成异常压力体系,页岩气主要表现为原地聚集,气体主要保存于次生孔隙和少量原生孔隙和微裂缝中;晚期裂缝调整成藏阶段主要生成干气,页岩内部构造及成岩裂缝大量发育,相对封闭的压力体系遭到破坏,裂缝沟通不同的封闭体系,页岩气可调整成藏,由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短距离运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111 +1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Impact of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on adsorption capacities in microporous shale gas reservoirs[J] . Daniel J.K. Ross,R. Marc Bustin.Fuel . 2007 (17)
[12]   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J].
江兴福 ;
左云安 ;
徐人芬 ;
黄建章 ;
郑有成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3, (02) :1-5+35
[13]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横向运聚成藏研究 [J].
李本亮 ;
王明明 ;
魏国齐 ;
张道伟 ;
王金鹏 .
地质论评, 2003, (01) :93-100
[14]   早聚晚藏——川西坳陷天然气基本特征 [J].
王金琪 .
天然气工业, 2001, (01) :5-12+10
[15]   四川盆地西部浅层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模式 [J].
郭正吾 .
天然气工业, 1997, (03) :17-20+5+21
[16]   川东地区石炭系储层成岩作用和天然气成藏规律 [J].
郭一华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4, (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