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及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被引:12
作者
段文霞 [1 ]
朱波 [2 ]
卢静惠 [3 ]
刘锐 [4 ]
陈放 [1 ]
机构
[1]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4]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人工柳杉林; 碳蓄积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性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彭州栽植5、10、17、22、26a的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及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柳杉林分的碳蓄积量与林下土壤有机碳积累量随柳杉林龄的增长而增加,5、10、17、22、26a生人工柳杉林碳蓄积量分别是19.8、67.5、85.8、162、275t(C)hm-2,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10、17、22、26年分别为14.7、18.4、25.3、37.1、41.4gkg-1,比农地分别增加了18.5%、48.4%、104%、199%、234%,土壤全N含量分别为1.22、1.31、1.64、2.03、2.12gkg-1,比农地分别增加了7.02%、14.91%、43.86%、78.07%、85.96%,土壤容重分别为1.48、1.42、1.36、1.31、1.28gcm-3,比农地分别降低了3.90%、7.79%、11.7%、14.9%、16.9%,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也都显著增高,说明栽植柳杉后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步提高,土壤孔隙状况也逐渐好转,从而增加了土壤保水抗旱能力.5、10、17、22、26a生的柳杉林地土壤蓄水量分别为341、391、412、462、493thm-2,比农地分别增加了14.8%、31.6%、38.7%、55.6%、66.0%.这些结果显示,人工柳杉林具有庞大的碳库,可缓解大气CO2上升,而且可促进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777 / 7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分析 [J].
段文霞 ;
朱波 ;
刘锐 ;
陈实 ;
周玉平 ;
陈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2) :55-59
[2]   森林土壤有机层生化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J].
冯瑞芳 ;
杨万勤 ;
张健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05) :734-739
[3]   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冯宗炜 .
生态学报, 2005, (06) :1299-1305
[4]   人工林土壤碳库研究进展 [J].
吴明 .
世界林业研究 , 2005, (03) :20-24
[5]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 [J].
田大伦 ;
方晰 ;
项文化 .
生态学报, 2004, (11) :2382-2386
[6]   天目山柳杉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类型 [J].
夏爱梅 ;
达良俊 ;
朱虹霞 ;
赵明水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4, (01) :46-52
[7]   闽东柳杉人工林经营密度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J].
朱慧 ;
洪伟 ;
吴承祯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1) :51-55
[8]   柳杉生长过程分析及生长阶段划分 [J].
张卓文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 (02) :46-51
[9]   环境因素对天目山柳杉树轮δC方位分布的影响 [J].
邓自旺 ;
钱君龙 ;
屠其璞 ;
濮培民 ;
黄纯朴 ;
柯善哲 ;
黄耀生 ;
唐劲松 ;
柯晓康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01) :93-98
[10]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林业科学, 2002, (03)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