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本质特征新说——社会学与刑法学立场分野下的认识

被引:9
作者
许发民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犯罪本质特征; 社会学立场; 刑法学立场;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05.03.007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D917 [犯罪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0306 ; 030605 ;
摘要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社会学意义上无疑是犯罪。但在刑法学意义上讲,却并非如此。刑法上的犯罪,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刑事违法性,是立法者将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纳入犯罪圈的标识,是判定罪与非罪的惟一标准。在个罪成立与否的判定中,既要考虑刑法分则的规定,也要考虑刑法总则规定的犯罪定义,以防止形式的犯罪构成解释论。在刑法学中,犯罪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立法者选定的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而非仅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论 [J].
齐文远 ;
周详 .
中国法学, 2003, (01) :121-128
[2]   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说起 [J].
储槐植 ;
张永红 .
法学研究, 2002, (03) :87-99
[3]   犯罪本质特征新论 [J].
夏勇 .
法学研究, 2001, (06) :3-21
[4]   关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J].
王勇 .
社会科学, 1984, (03) :64-66
[5]  
比较刑法原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马克昌著, 2002
[6]  
刑法的基本立场[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张明楷著, 2002
[7]  
德国刑法教科书[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Hans-HeinrichJescheck), 2001
[8]  
德国刑法教科书[M]. 法律出版社 , (德)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zV.Liszt)著, 2000
[9]  
刑法原理入门[M]. 法律出版社 , 李海东著, 1998
[10]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 法律出版社 ,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TullioPadovani)原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