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14
作者
孙文斌 [1 ]
和跃时 [2 ]
常征 [1 ]
齐晓燕 [1 ]
机构
[1] 黑龙江省地震局
[2] 牡丹江地震台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Wadati-Benioff带;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1 [地震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帕米尔地区现今大陆深俯冲——地震构造和动力学解释 [J].
张家声 ;
单新建 ;
李建华 ;
黄雄南 .
岩石学报, 2005, (04) :1215-1227
[2]   西太平洋Benioff带的形态及其应力状态 [J].
孙文斌 ;
和跃时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3) :433-440
[3]   西藏高原上地幔的精细结构与构造——地震层析成像给出的启示 [J].
赵文津 ;
薛光琦 ;
吴珍汉 ;
赵逊 ;
刘葵 ;
史大年 ;
J.Mechie ;
D.Nelson ;
L.Brown ;
T.Hearn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3) :449-455+552
[4]   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 [J].
谢富仁 ;
崔效锋 ;
赵建涛 .
地学前缘, 2003, (S1) :22-30
[5]   东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与构造变形 [J].
任金卫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58-65
[6]   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理学分析 [J].
赵俊猛 ;
李植纯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125-131
[7]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J].
雷建设 ;
周蕙兰 ;
赵大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6) :802-811+907
[8]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应力场特征 [J].
宁杰远 ;
臧绍先 .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06) :65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