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 条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14
作者:
孙文斌
[1
]
和跃时
[2
]
常征
[1
]
齐晓燕
[1
]
机构:
[1] 黑龙江省地震局
[2] 牡丹江地震台
来源: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Wadati-Benioff带;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1 [地震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7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