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对石灰性紫色土微生物数量及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辜运富 [1 ]
云翔 [1 ]
张小平 [1 ]
涂仕华 [2 ]
孙锡发 [2 ]
Kristina Lindstrm [3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生物学系
[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 赫尔辛基大学应用化学与微生物学系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石灰性紫色水稻土; 微生物数量分析; DGGE; 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的微生物数量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特点,认识长期施肥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培肥和肥力演化的重要作用。【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以及最大或然法(MPN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分别研究农家肥(M),氮肥+农家肥(NM),氮磷肥+农家肥(NPM),氮磷钾肥+农家肥(NPKM),无肥(CK),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钾肥(NPK)等不同施肥制度对微生物数量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无肥处理相比,施肥能增加微生物数量并改变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无机肥配施农家肥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丰富度均比施用无机肥的处理高。主成分分析将8种施肥处理划分成两个主成分。植稻土壤,主成分1为NP、NM、NPM和NPKM,主成分2为CK、N、M和NPK;植麦土壤,主成分1为M、NM、NPM和NPKM,主成分2为CK、N、NP和NPK。主成分1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高于主成分2。水稻收获后土壤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高于小麦收获后土壤。【结论】施肥会改变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氨氧化细菌的种群结构,无机肥(N、NP、NPK)配施农家肥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氨氧化细菌的种群结构进而维持土壤生物肥力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4119 / 412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种植水稻和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J].
钟文辉 ;
蔡祖聪 ;
尹力初 ;
张鹤 .
土壤学报, 2008, (01) :105-111
[2]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J].
李娟 ;
赵秉强 ;
李秀英 ;
Hwat Bing So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1) :144-152
[3]   应用DGGE技术研究间、轮作对根际氨氧化细菌和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宋亚娜 ;
李隆 ;
包兴国 ;
张福锁 ;
郑伟文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4) :506-511
[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研究我国不同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及活性 [J].
袁飞 ;
冉炜 ;
胡江 ;
沈其荣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18-1324
[5]   施肥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J].
张彦东 ;
孙志虎 ;
沈有信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2) :88-91
[6]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变化 [J].
张平究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俊伟 .
生态学报, 2004, (12) :2818-2824
[7]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徐阳春 ;
沈其荣 ;
冉炜 .
土壤学报, 2002, (01) :83-90
[8]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农业出版社 , 许光辉, 1986
[9]  
Long-term effect of tillage, crop rotation and N fertilization to wheat on gaseous emissions under rainfed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J] . S. Menéndez,R.J. López-Bellido,J. Benítez-Vega,C. González-Murua,L. López-Bellido,J.M. Estavillo.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 2008 (4)
[10]  
Soil microbial biomass, dehydrogenase activity,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fertilizer management[J] . Haiyan Chu,Xiangui Lin,Takeshi Fujii,Sho Morimoto,Kazuyuki Yagi,Junli Hu,Jiabao Zhang.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0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