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抵债之处分行为论

被引:27
作者
陈永强
机构
[1]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关键词
以物抵债; 代物清偿; 处分行为; 有因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现有学说将以物抵债界定为契约,要么属于代物清偿,要么属于无名之诺成合同。"契约说"主张以物抵债应准用买卖之规定,抵债人应负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及相关违约责任。但是,以物抵债的核心是抵债而不是买卖,适用买卖之规定将违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同时,"契约说"还存在逻辑判断矛盾、诉讼及裁判成本过高等问题。比较而言,将以物抵债界定为处分行为,适用处分行为之法律规则可以避免"契约说"存在的理论困境,并可以有效简化法律关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佳的解释路径。以物抵债之处分行为须满足处分权、行为能力和公示要件才能发生效力。未满足处分行为之要件,当事人不得基于以物抵债之合意而诉请履行,亦不得请求损害赔偿,而只能依据原债权债务关系主张权利。以物抵债之处分行为与原债权债务关系存在有因性,原债权债务关系无效或虚假的,以物抵债协议也为无效。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以物抵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兼论虚假诉讼的防范 [J].
夏正芳 ;
潘军锋 .
人民司法, 2013, (21) :88-94
[2]   登记公信力与占有保护——以英国《2002年土地登记法》为中心 [J].
陈永强 .
环球法律评论, 2012, 34 (03) :129-140
[3]   以物抵债的理论与实践 [J].
崔建远 .
河北法学, 2012, 30 (03) :23-28
[4]   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 [J].
王洪亮 .
比较法研究, 2009, (05) :31-44
[5]  
物权[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崔建远, 2011
[6]  
合同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崔建远, 200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 法律出版社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2007
[8]  
民法债编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孙森焱, 2006
[9]  
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苏永钦著, 2004
[10]  
德国物权法[M]. 法律出版社 , (德)鲍尔(Bau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