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分类及主要类型异常年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18
作者
徐栋夫 [1 ]
李栋梁 [1 ,2 ]
王慧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干湿指数; 相似方法; 综合相似指数; 干湿分布分类; 环流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1 [湿度];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使用我国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逐日资料,计算了考虑降水和气温的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及9、10、11月干湿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方法,构造了综合相似指数,对历年干湿分布进行分类,并给出了秋季各月各类干湿出现的概率。此外还使用再分析资料分月探讨了干湿分布主要类型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存在显著的干旱化趋势,且该地区干湿变化存在全区一致、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特征。根据干湿变化主要模态的空间型,利用综合相似指数可以将历年秋季干湿分为全区一致偏干型、全区一致偏湿型、东湿西干型、东干西湿型、南湿北干型、南干北湿型和非典型型,共7类。全区干湿一致型出现的次数最多(不低于50%),东西相反型次之(约25%),南北相反型较少(约15%),而出现非典型型次数极少(不足10%)。从季节内尺度来看,全区偏干(湿)的持续性较差,但10月份的东部偏湿区域则有较大几率(不低于50%)在下个月扩展到整个区域。全区偏干型异常年,东亚大槽偏弱或偏东,冷空气南侵困难;南海上空低层维持一个异常的气旋环流,西南地区暖湿气流输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南亚高压面积偏大,与西太副高重叠,西南地区长期受高压控制。这种异常环流形势的维持,使得该地区天气晴朗少雨,气温偏高,持续干旱。偏湿型异常年则基本呈相反的环流特征。而西南地区东、西部上空异常的垂直运动和东部低层的南、北风异常是造成东湿(干)西干(湿)型异常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73 / 38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西南地区秋季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徐栋夫 ;
李栋梁 ;
曲巧娜 ;
赵晓萌 .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 (04) :570-580
[2]   南海、孟加拉湾不对称环流变化对2009年西南特大秋旱的影响 [J].
艾永智 ;
金少华 ;
郑建萌 ;
周泓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4) :594-602
[3]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成因分析 [J].
黄荣辉 ;
刘永 ;
王林 ;
王磊 .
大气科学, 2012, 36 (03) :443-457
[4]   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刘晓云 ;
李栋梁 ;
王劲松 .
中国沙漠, 2012, 32 (02) :473-483
[5]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西南地区东部旱涝的关系 [J].
李永华 ;
卢楚翰 ;
徐海明 ;
程炳岩 ;
王勇 .
大气科学, 2011, 35 (03) :422-434
[6]   我国西南地区2009年秋季特大旱灾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J].
张新主 ;
章新平 ;
关华德 ;
谢自楚 .
热带地理, 2011, 31 (01) :21-27
[7]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J].
蒋兴文 ;
李跃清 .
地理学报, 2010, 65 (11) :1325-1335
[8]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J].
李永华 ;
徐海明 ;
刘德 .
气象学报, 2009, 67 (01) :122-132
[9]   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 [J].
杨绚 ;
李栋梁 .
干旱气象, 2008, (02) :17-24
[10]   西南地区近40a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J].
刘晓冉 ;
李国平 ;
范广洲 ;
程炳岩 ;
李洪权 .
气象科学, 2008, (01) :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