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MI数据的中国中东部城市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25
作者
刘小正 [1 ]
楼晟荣 [2 ]
陈勇航 [1 ]
刘琼 [1 ]
王军 [1 ]
单源源 [1 ]
黄晟杰 [1 ]
杜豪杰 [1 ]
机构
[1]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OMI; 对流层; 臭氧廓线; 时空分布; 数据验证;
D O I
10.13671/j.hjkxxb.2016.0077
中图分类号
X515 [光化学烟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OMI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臭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来对流层臭氧总柱浓度混合比例较稳定,但近地面浓度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冬季臭氧上升速度达40%.同时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10个重点城市的臭氧数据,发现京津冀地区的臭氧涨幅超过其他两个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臭氧混合比例最高,而珠三角地区相对较稳定.利用臭氧激光雷达和地面臭氧监测数据对卫星反演结果进行比较显示了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使用卫星反演的数据来研究长时间范围内近地层的臭氧变化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811 / 28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臭氧总量30a时空变化以及近地面臭氧浓度气象要素影响研究.[D].张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07
[2]  
Ozone source apportionment (OSAT) to differentiate local regional and super-regional source contribut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J].Li; Y.;K.-H. Lau; A.;C.-H. Fung; J.;Zheng; J. Y.;Zhong; L. J.;K. Louie; P. K..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2012, 15
[3]   Evaluating AURA/OMI ozone profiles using ozonesonde data and EPA surface measurements for August 2006 [J].
Wang, Lihua ;
Newchurch, M. J. ;
Biazar, Arastoo ;
Liu, Xiong ;
Kuang, Shi ;
Khan, Maudood ;
Chance, Kelly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 45 (31) :5523-5530
[4]   臭氧污染动态源贡献分析方法及应用初探 [J].
李敏辉 ;
朱云 ;
Carey Jang ;
吴志伟 ;
王书肖 ;
谢阳红 ;
梁俊明 ;
朱振华 ;
叶代启 ;
余斌 .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 (07) :2297-2304
[5]   上海市光化学污染期间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 [J].
王红丽 .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06) :1603-1611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臭氧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J].
易睿 ;
王亚林 ;
张殷俊 ;
史宇 ;
李名升 .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08) :2370-2377
[7]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 [J].
杜君平 ;
朱玉霞 ;
刘锐 ;
谢涛 ;
姚新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2) :191-196
[8]   一套测量对流层臭氧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 [J].
范广强 ;
刘建国 ;
陈臻懿 ;
刘文清 ;
陆亦怀 ;
张天舒 ;
董云升 .
中国激光, 2012, 39 (11) :203-209
[9]   基于TES观测的2005~2010年间中国3个代表性区域对流层臭氧浓度变化分析 [J].
沈路路 ;
王聿绚 .
科学通报, 2012, 57 (16) :1448-1455
[10]   上海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J].
彭丽 ;
高伟 ;
耿福海 ;
冉靓 ;
周厚荣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5) :8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