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典型植被群落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被引:24
作者
黄林 [1 ]
周立江 [2 ]
王峰 [1 ,2 ]
黄茹 [1 ]
田锋 [1 ,3 ]
齐代华 [1 ]
唐元会 [1 ]
机构
[1]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3]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工程系
关键词
植被群落; 根系生物量; 根系固碳量; 土壤碳储量;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6.054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标准地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平面扫描,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六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根系特征、生物量、固碳量及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1)根系特征值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表层根系分布密集,特征值较大,马尾松低效林根系分布稀疏,特征值最小;(2)不同植被群落,0-4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在58.89%~84.88%,0-20cm土层的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在35.89%~48.67%;(3)该区乔木混交林的根系生物量大于纯林和火烧迹地,植被群落的灌草覆盖度是影响根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根系净生产力最大,为6.74t/(hm2.a),马尾松低效林最小,为1.28t/(hm2.a);(4)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固碳量和土壤碳储量最大,分别为60.66t/hm2和9086.32t/hm2,马尾松低效林最小,分别为15.97t/hm2和1683.75t/hm2,根系固碳量只占土壤碳储量的极少部分,但根系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对增强碳源汇集和贮存、积累碳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J].
岳永杰 ;
余新晓 ;
慕长龙 ;
刘兴良 ;
宿以明 ;
郑绍伟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2) :16-18
[2]   川西亚高山高山典型森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特征 [J].
刘利 ;
张健 ;
杨万勤 ;
汪明 ;
薛樵 ;
董生刚 .
四川林业科技, 2008, (01) :7-10
[3]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 [J].
陈亮中 ;
谢宝元 ;
肖文发 ;
黄志霖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05) :640-643
[4]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J].
刘兴良 ;
马钦彦 ;
杨冬生 ;
史作民 ;
宿以明 ;
周世强 ;
刘世荣 ;
杨玉坡 .
生态学报, 2006, (02) :542-551
[5]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J].
邓坤枚 ;
罗天祥 ;
张林 ;
王学云 ;
李长会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1) :21-24
[6]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Ⅰ.草地植被恢复生物量特征[J]. 刘国彬,梁一民.水土保持研究. 1997(S1)
[7]   黄土高原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的有效性 [J].
李勇 ;
朱显谟 ;
田积莹 .
科学通报, 1991, (12) :9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