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

被引:90
作者
刘涛 [1 ,2 ]
机构
[1]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视觉修辞; 视觉隐喻; 转义生成; 精神分析; 构成性视觉隐喻; 概念性视觉隐喻;
D O I
10.19503/j.cnki.1000-2529.2017.06.019
中图分类号
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隐喻发生的基本原理是转义生成。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隐喻和转喻对应的符号结构分别是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和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电影符号学者麦茨立足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传统,认为电影语言中隐喻和转喻的无意识工作原理分别是"凝缩"和"移置"。前者为了捕捉"真理的微光"而在隐喻轴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后者则在转喻轴上形成了"想象的能指"(imaginary signifier)。在视觉修辞的意义机制中,视觉隐喻依赖于视觉元素所构成的转喻结构,而且在图像文本的聚合轴上实现了隐喻意义的生产。我们可以根据本体与喻体的"在场"方式差异,将视觉隐喻的工作原理区分为构成性视觉隐喻和概念性视觉隐喻。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2]   元框架:话语实践中的修辞发明与争议宣认 [J].
刘涛 .
新闻大学, 2017, (02) :1-15+146
[3]  
修辞学发凡 ; 文法简论.[M].陈望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赵毅衡;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想象的能指.[M].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Matz)著;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  
追求象征的力量.[M].刘亚猛著;.三联书店.2004,
[7]  
隐喻的生命.[M].张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明室.[M].(法)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著;赵克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9]  
拉康选集.[M].(法)拉康(JacquesLacan)著;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10]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M].张德兴卷主编;朱立元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