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意指实践与隐喻机制

被引:46
作者
刘涛 [1 ,2 ]
机构
[1]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关键词
图像政治; 符号抗争; 表演式抗争; 意指实践; 符号意象;
D O I
10.16493/j.cnki.42-1627/c.2017.04.009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符号抗争是我们理解表演式抗争的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表演的目的是有意制造"图像事件",从而借助视觉化的意指实践实现社会动员的意义功能。意指实践强调视觉文本本身的形式构成分析以及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模式和指涉结构分析。在符号表征维度上,表演式抗争的意指过程体现为对图像聚合轴上某些关键性的组分元素进行戏剧性的、游戏化的、偷袭式的篡改,从而在视觉景观上制造了一个个扩张性、不稳定的、破坏性的"刺点"。视觉"刺点"构成了图像语义分析的符号起点,其功能就是对画外视像的符号"标记"与意义"召唤",从而在符号聚合实践上搭建了一个抗争性话语形成的伴随文本语境。聚合实践对应的思维基础是文化概念上的隐喻思维,即通过对经验系统中某种普遍共享的符号意象的激活与再造来重构底层话语的想象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元框架:话语实践中的修辞发明与争议宣认 [J].
刘涛 .
新闻大学, 2017, (02) :1-15+146
[2]   宏文本:数字时代碎片化传播的意义整合 [J].
胡易容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3 (05) :133-139
[4]   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 [J].
刘涛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 23 (02) :5-28+126
[6]   新社会运动与气候传播的修辞学理论探究 [J].
刘涛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08) :84-95
[8]   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 [J].
赵毅衡 .
文艺理论研究, 2010, (02) :2-8
[9]  
图像分析[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法) 乔丽, 2012
[10]  
政权与斗争剧目[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蒂利 (Tilly,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