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ukite(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49
作者
张旗
钱青
翟明国
金惟浚
王焰
简平
王元龙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Sanukite(赞岐岩);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赞岐岩 (サヌカイト ,sanukite)是指发现于日本四国北部的一种富Mg的火山岩 ,主要产于日本中新世 (11~14Ma)Setouchi火山岩带 ,是一种黑色玻璃质的火山岩。其化学成分以富Si质 (安山英安质 )、具很高的Mg# 值 (>0 .6 )、高的Cr、Ni丰度和K/Na值 (0 .33~ 0 .5 2 )为特征。赞岐岩的形成与菲律宾海板块年轻的热的岩石圈俯冲和四国盆地的张开有关 ,产于岛弧的弧前或弧后盆地环境。赞岐岩不只代表火山岩 ,也包括侵入岩。Shirey和Hanson(1984 )将该术语引入太古宙 ,将太古宙具上述赞岐岩特征 (Si过饱和、Mg# 高和Ni、Cr、LILE含量高 )的深成岩和火山岩称为sanukite岩套。赞岐岩与埃达克岩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前者更富Mg、Cr和Ni,表明赞岐岩可以直接由地幔岩部分熔融形成 ,而埃达克岩只能由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现代的赞岐岩很少见 ,而太古宙的赞岐岩比较常见 ,暗示太古宙导致板片熔融的消减的岩石圈本身或上地幔可能具有更高的温度。赞岐岩集中出现在晚太古代 (<3.0Ga) ,表明板块消减作用可能在 3.0Ga之后才成为一个重要的过程 ,晚太古代赞岐岩的出现可能标志着现代类型板块构造的开始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晚太古代Sanukite(赞岐岩)与地球早期演化 [J].
张旗 ;
王焰 ;
钱青 ;
翟明国 ;
金惟浚 ;
王元龙 ;
简平 .
岩石学报, 2004, (06) :54-61
[2]   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巫祥阳 ;
徐义刚 ;
马金龙 ;
许继峰 ;
王强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3) :22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