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西措勤含铜双峰岩系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28
作者
曲晓明
辛洪波
徐文艺
杨竹森
李振清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措勤; 含铜双峰岩系; 缝合带; 碰撞后环境; 拉萨地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青藏高原中-西部措勤县城东南(约100km)的日阿铜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一种是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化,另一种是与辉绿玢岩脉有关的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矿化。锆石SHRIMP U-Pb定年发现二者为一套双峰含铜岩系,酸性端元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90.1±1.5Ma,MSWD=1.24;基性端元辉绿玢岩年龄为87.2±1.6 Ma,MSWD= 0.84,形成于中—晚白垩世。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这些含铜双峰岩石富K2O,属钾玄岩和高钾钙碱性岩。基性端元SiO2在49.56%~54.9%之间;酸性端元SiO2在67.21%~71.35%之间,戴里间隔为12.3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岩石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Sr、Pb,具有岛弧岩浆作用特征。K的富集和Ba相对亏损说明岩石形成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在碰撞后伸展环境中,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OIB特征的镁铁质岩浆。这些基性岩浆底侵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措勤含铜双峰岩系。这个岩系产于拉萨地块内部,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与以前人们提出的新特提斯洋壳在白垩纪沿雅鲁藏布缝合线位置向拉萨地块之下低角度俯冲的构造模式不符。特别是联系到最近在阿索(Asa)盆地中发现的早白垩世弧后双峰火山岩,笔者认为措勤双峰含铜岩系应该与中特提斯洋壳沿班公-怒江缝合带位置向南向拉萨地体之下的俯冲有关,或者中特提斯洋壳可能有多条俯冲带,它们有的向南俯冲,有的向北俯冲。
引用
收藏
页码:707 / 7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高压下玄武岩浆的不混溶及其对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意义 [J].
郑海飞 ;
陈斌 ;
孙樯 ;
谢鸿森 .
岩石学报, 2003, (04) :745-751
[2]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邓晋福 ;
董国臣 ;
周肃 ;
郭铁鹰 ;
张双全 ;
王亮亮 .
地学前缘, 2003, (03) :135-148
[3]   川西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成因的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制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李献华 ;
周汉文 ;
李正祥 ;
刘颖 .
地质科学, 2002, (03) :264-276
[4]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 [J].
王焰 ;
钱青 ;
刘良 ;
张旗 .
岩石学报, 2000, (02) :169-173
[5]  
A mantle-derived bimodal suite in the Hercynian Belt: Nd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evidence for a subduction-related rift origin of the Late Devonian Brévenne metavolcanics, Massif Central (France)[J] . Christian Pin,Jean-Louis Paquette.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