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在线连续观测

被引:11
作者
王扬锋 [1 ]
马雁军 [1 ]
陆忠艳 [2 ]
周德平 [1 ]
刘宁微 [1 ]
张云海 [1 ]
洪也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2] 辽宁省气象台
关键词
辽宁; 黑碳气溶胶; 特征分析;
D O I
10.13198/j.res.2011.10.10.wangyf.01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2008年3月—2009年2月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本溪ρ(黑碳)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重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5个城市小时ρ(黑碳)的变幅较大,最小值出现在抚顺秋季的2008年9月23日00:00,ρ(黑碳)为0.14μgm3,最大值出现在本溪冬季的2008年11月11日08:00,ρ(黑碳)为64.52μgm3;本溪ρ(黑碳)日均值最高,为6.87μgm3,其次是沈阳、鞍山和抚顺,大连的ρ(黑碳)日均值最小,为3.18μgm3;ρ(黑碳)日变化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最高值一般出现在06:00─09:00和17:00─19:00,低值出现在02:00─04:00和12:00─15:00;风速对ρ(黑碳)有重要影响,当风速<3.5 ms时,ρ(黑碳)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当风速>3.5 ms时,风速对ρ(黑碳)的影响不大;后向风轨迹较好地反映污染物在不同城市区域间的传输特征,在冬季沈阳以上风区域北部影响为主;ρ(黑碳)日均值变化和大气低层垂直温度梯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88 / 109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不同混合方案对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 [J].
宗鹏程 ;
缪启龙 ;
魏晓奕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5) :627-633
[2]   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 [J].
吴兑 ;
毛节泰 ;
邓雪娇 ;
铁学熙 ;
张远航 ;
曾立民 ;
李菲 ;
谭浩波 ;
毕雪岩 ;
黄晓莹 ;
陈静 ;
邓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542-1553
[3]   长春秋冬季大气黑碳气溶胶的特征分析 [J].
高枞亭 ;
张仁健 ;
苏丽欣 .
高原气象, 2009, 28 (04) :803-807
[4]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污染输送影响 [J].
王芳 ;
陈东升 ;
程水源 ;
李明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37-642
[5]   西宁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观测研究 [J].
赵玉成 ;
德力格尔 ;
蔡永祥 ;
张占峰 ;
温玉璞 .
冰川冻土, 2008, (05) :789-794
[6]   云南丽江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谱分析 [J].
张仁健 ;
邹捍 ;
沈振兴 ;
王玮 .
高原气象, 2007, (06) :1319-1323
[7]   岭南山地气溶胶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J].
吴兑 ;
邓雪娇 ;
叶燕翔 ;
黄浩辉 .
高原气象, 2006, (05) :877-885
[8]   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卫星遥感反演 [J].
王耀庭 ;
王桥 ;
王艳姣 ;
闾国年 ;
黄丙湖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6) :29-35
[9]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J].
李杨 ;
曹军骥 ;
张小曳 ;
车慧正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2) :229-237
[10]   北京地区不同尺度气溶胶中黑碳含量的观测研究 [J].
娄淑娟 ;
毛节泰 ;
王美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1)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