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被引:63
作者
吴时国 [1 ]
余朝华 [2 ]
邹东波 [3 ]
张海英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 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带; 莱州湾;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6.013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J].
程有义 ;
李晓清 ;
汪泽成 ;
唐泽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32-35
[2]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J].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地质科学, 2004, (01) :36-49
[3]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J].
胡望水 ;
吕炳全 ;
官大勇 ;
张文军 ;
冷军 ;
毛治国 ;
袁晓满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04) :51-58
[4]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 [J].
施炜 ;
张岳桥 ;
董树文 .
地球学报, 2003, (01) :11-18
[5]   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J].
侯明金 ;
王永敏 ;
Jacques MERCIER ;
Pierre VERGELY .
地质通报, 2003, (02) :105-112
[6]   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J].
李宏伟 ;
许坤 .
地学前缘, 2001, (04) :467-470
[7]   渤海莱州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其石油勘探意义 [J].
蔡东升 ;
罗毓晖 ;
姚长华 .
石油学报, 2001, (02) :19-25+120
[8]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扩张过程和动力学背景 [J].
任建业 ;
李思田 .
地学前缘, 2000, (03) :203-213
[9]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J].
万天丰,朱鸿,赵磊,林建平,程捷,陈进 .
现代地质, 1996, (02) :159-168
[10]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