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区新生代幕式沉降过程

被引:25
作者
祁鹏 [1 ]
任建业 [1 ,2 ,3 ]
卢刚臣 [1 ,4 ]
史双双 [1 ]
佟殿君 [1 ]
张俊霞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分中心
[4]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
[5]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幕式沉降; 新生代; 地质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骅坳陷中北区是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的一个重要新生代构造单元.构造层序界面分析、同生断裂活动和盆地沉降史回剥分析表明该区经历了幕式沉降过程,沉降中心显示出规律性的迁移演化特征.馆陶组底界面为区域性裂后不整合界面,将研究区的演化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在裂陷期的充填序列中,沙一段底界面为整个研究区都可以识别的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以此界面为界,盆地的裂陷期进一步划分为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裂陷I幕发育了Es3-Es2地层,断裂几何学和断裂的性质表明该幕构造活动为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所致,而裂陷II幕发育了Es1-Ed地层,为近南北向拉伸作用的结果.裂后期,从早到晚则表现为由稳定热沉降到加速沉降的过程.分析认为上述盆地的幕式沉降过程与区域应力场的转变密切相关,受控于周缘板块的动力学事件,尤其是晚始新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向西的加速俯冲,促使了郯庐断裂右旋活动向南延伸和穿过黄骅坳陷的兰聊断裂北段的活化,形成了位于渤海海域的南北向伸展叠加区,从根本上改变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应力场的分布,由此导致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幕式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41 / 105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歧口凹陷古近纪东营期古物源体系重建与应用 [J].
王华 ;
白云风 ;
黄传炎 ;
严德天 ;
刘彦博 ;
陈思 ;
向雪梅 ;
廖计华 ;
夏存银 ;
赵淑娥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3) :448-456
[2]   印度与欧亚两大陆块碰撞时间的厘定:来自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证据 [J].
夏斌 ;
林清茶 ;
张玉泉 ;
梁华英 ;
徐力峰 ;
李建峰 ;
王彦斌 .
地质学报, 2009, 83 (03) :347-352
[3]   歧口凹陷沙一上亚段─东营组沉积体系 [J].
蒲秀刚 ;
周立宏 ;
周建生 ;
王振升 ;
肖敦清 ;
陈长伟 ;
柳飒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1) :45-50
[4]   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分析 [J].
严德天 ;
王华 ;
肖敦清 ;
王家豪 ;
廖远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328-334
[5]   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对比及其控制因素 [J].
韩会军 ;
郑德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3) :12-15+112
[6]   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J].
孙小霞 ;
李勇 ;
丘东洲 ;
肖敦清 ;
武站国 ;
张连雪 ;
陈蓉 ;
赵瞻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3) :61-66
[7]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杨志明 ;
董国臣 ;
丁林 .
地质学报, 2006, (09) :1233-1248
[8]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演化及物源分析 [J].
吴磊 ;
徐怀民 ;
季汉成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1) :81-88
[9]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幕式裂陷过程的动力学响应和模拟模型 [J].
林畅松 ;
张燕梅 ;
李思田 ;
任建业 ;
张英志 .
地球科学, 2004, (05) :583-588
[10]   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之成因分析 [J].
樊敬亮 ;
漆家福 ;
高爱华 ;
曾钱帮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03) :53-57